缅甸(Burma, Myanmar),全称缅甸联邦,位于中南半岛的西北部,与中国、印度、泰国、老挝、孟加拉等国接壤。缅甸全国面积 676,581 平方公里,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而居第二位。
缅甸是中南半岛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11世纪时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国家-蒲甘王朝。它的封建社会延续800多年。19世纪时,英国在1824年,1852年,1885年先后发动三次英缅战争,把缅甸变为它的殖民地。缅甸人民经过长期斗争,于1948年1月4日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
独立以来,缅甸政治体制几经变迁。1948年到1962年基本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多党议会制度;1962年3月尼温将军通过政变上台,建立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实行缅甸式社会主义。1974年1月正式改国名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缅甸发生剧烈动荡,军人于9月18日接管政权,改名缅甸联邦。1990年5月举行大选,以翁山淑枝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获胜,但军人政治坚持先制定宪法,再移交权力,至今仍掌政权。
由于缅甸国内政局长期不稳定,1962年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现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缅甸人口约4210万,估计1990年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约200美元。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水稻生产为主,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6% ;加工制造业仅占9.2% 。主要出口产品是大米、豆类等农产品、柚木硬木等林产品和锡、锌、珠宝玉石等矿产品。进出口总值约在10亿美元上下。
缅甸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有缅族、孟族、掸族、克伦族、克钦族等40多个民族。缅族占总人口的4,500 万之68% 。全国88% 以上居民信奉佛教,基督教约100万,伊斯兰教徒则超过100万。根据1994年的人口统计,缅甸华人有57.785 人,约占总人口的1.3% 。
缅甸与中国毗邻,两国的共同边界绵延2,171 公里。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即组成商队,跋山涉水,进行物物交换的贸易活动。由于古时两国分界并不明确,云南与八莫间的陆上贸易,导致了“山地中国人”(Mountain Chinese)季节性地移居缅甸。这些中国人与后来从海路来的广府人及福建人有所不同。
首批定居缅甸的华人,据说是在几个世纪前移入缅北克钦邦(Kachin State)附近山区的玉石商人。他们是从云南省移入。1861年,第一个广东籍商人经新加坡来到缅甸曼德勒王朝古都。不过,大规模移民潮则是发生在1885年英国侵占了整个缅甸,并把它并入成为印度的一个省后的事,其后,大规模华人通过海峡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缅甸。
缅甸华人移民在1930年代人数激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华人人数已达19万4千至3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 。他们创办华文报章、华校、并设立社团。1950年,仰光有4家华文日报、3家周刊、而全缅甸也有超过200所学校。
缅甸境内还有其它不同的华人族群,有所谓果敢华人(Kokang Chinese),回教华人(Panthays)以及国共内战期间被击败的国民党部队。果敢华人并不是移民,他们清一色是云南人,世代居住在中缅边界的果敢地区,由于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条约》,清廷把果敢割让给英国,这些原属中国人的果敢华人都自动变成了缅甸的本土少数民族。
回教华人据说是忽必烈部队中阿拉伯人及鞑靼人的后裔,原来定居于云南西部的大理,与当地妇女逼婚。1855年,这批回教华人背叛清廷,惨遭清廷大军屠杀,许多劫后余生者,翻山越岭,逃到缅甸东北部的掸邦定居。
1962年,尼温将军发动政变,随即宣布缅甸为社会主义国家,由军人掌政。1963至1967年间,有超过30万印度人与10万华人离境,所有印度人与华人创办的学校及报纸都被迫关闭。华人大多移居泰国、新加坡、澳洲与南加利福尼亚州。
1982年,缅甸政府通过新公民权法,歧视外籍人,使华人难以立足,于是又掀起另一股离境浪潮,许多人移居台湾、香港、澳洲与美洲。
缅甸华族社群,聚居在不同的社区。在仰光等城市,华人人口以广府人和福建人为主,他们多数经营小生意;有些则与新加坡、香港与台湾资本家投资较大的联营企业。果敢华人与回教徒华人,则聚居在中缅边区。但自1989年停火令生效后,他们也到仰光、曼德勒及其它城市投资。
到了1990年代,成千上万的云南人持假身份证涌入北缅城市,购买产业或营业谋生,改变了北方人口的平衡状态。
聚居在城市里的广府人和福建人,他们多数经营小生意;有些则与来自新加坡、香港及台湾的投资者联营较大的企业。1988年以来,缅甸致力于推行开放的市场经济,华人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纷纷增加投资或扩大商业活动。例如,仰光最大的超级市场是华人经营的。
1990年代从通过假身份涌入缅北城市的云南人,常与果敢华人合作经商,后者是真正缅甸人,会说云南方言,他们历代在缅北克钦邦(Kachin State)附近的山区居住,从事玉石的开采、种植鸦片与茶叶。果敢华人现在也到缅北曼德勒经商,包括做珠宝、玉石与贩毒的生意。这些庞大的贩毒利润经过清洗后,用来投资地产,使当地地产价格爆涨,引起缅甸人不满,种族关系因而紧张。
回教徒华人亦多从事商业活动,而且是一流的赶驴好手,也专于走私鸦片。
独立前,华人曾经出掌国家要职,例如李遐养爵士荣任巴特勒(Harcourt Butler)爵士与英尼斯(Charles Innes)爵士当政时出任农林部长。李氏祖籍广东台山,缅甸土生,曾留学英国,执业律师;还有木匠阿灼,原名曹鸾翔,初抵缅甸时一贫如冼,但后来却成了著名的承包商,被委为立法委员。1948年缅甸独立后,政府推行国有化与本土化政策,华人不再享有政治地位。
1964年缅甸推行国有化运动,许多华裔商人被迫离开缅甸,华人创办的学校与报社都被迫关闭。1967年6月,缅甸还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排华暴乱,愤怒的暴民在仰光唐人街杀人放火,华人商店与住家被掠夺一空,许多华人丢了性命。暴乱蹂躏了好几个城市。
由于缅甸推行归化政策,职业限制政策,又取缔华校与华文报刊,使华人谋生困难,纷纷加入缅籍。但缅甸的法律很严,只有那些在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爆发前在缅甸居住的家庭成员才能取得公民权,其他人只能申请特别外人登记卡。登记卡持有人可以居住在缅甸,但不能享有与土著同等的权利。许多华人乃花钱买公民权证书。至今没有加入缅籍的华人不到10% 。
缅甸华人是复杂的群体。居住在缅甸境内的云南人与果敢华人,回教徒华人,由于身处中缅边境,不受仰光中央政权的控制,因此同化程度很低,基本上族群认同仍很强。
至于居住在城市的华人,尤其是那些与异族通婚的华人,与其他缅甸人很难区分。缅华大部分在语言、习俗上已缅化,只会说缅语而不会说华语的缅甸华人相当普遍。不过,缅华大都仍喜在住家贴上红对联或在家里设置神龛;而且在生意的联系上,仍然表现出族群的认同。
缅甸华报(Myamar Morning Post)
创刊于1998年11月4日,编辑部设在仰光36条街212号(A)2楼。每逢星期三出版,每期14版,彩色封面。
社长 | 赵亚华 |
社址 | No. 189-195, Pan-So-Dan
Street, 8/F1., Kyauktada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
电话 | 95-1-243127 |
电传 | 95-1-240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