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清华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中国教育部批准的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室、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室、中国诗学思想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室等四个子机构。以中国诗歌为贯通的研究方向,目前重点研究以下三个重大项目课题:1、中国古代诗歌演变历程的艺术形态综合研究;2、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演变与建构;3、儒道思想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学研究。三个重大项目课题各由两名专家主持,其负责人分别为:赵敏俐教授,吴相州教授;王光明教授,吴思敬教授;杨乃乔教授,左东岭教授。中心现有校内外专职研究人员8人,校内兼职研究人员6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5人。本中心学术委员会由13名校内外专家组成,由著名学者南开大学教授罗宗强先生任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

古代文学研究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下属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研究室,成立于1952年。它是文学所历史最老的研究室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研究室。
古代文学研究室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领域涉及古典文献、诗文、词曲、戏剧、小说及说唱文学、敦煌文学。以长时间大投入的基础研究为己任,编著有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唐诗选》、《古本戏曲丛刊》、《古本小说丛刊》三十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分类集成》、十四卷本《中国文学史》等大型项目。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9日,是根据深化科技体制管理改革的精神,由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承担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具有高度学术水平的人员组建而成。研究中心主任为陆俭明教授。研究中心下设古代汉语研究室、近代汉语研究室、现代汉语研究室和汉语方言和比较语言学研究室等。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复旦中文系于1925年秋在国文部的基础上扩充建立,归属文学院。30年代初,中文系已发展完备,颇具规模,课程亦逐渐丰富完善,并趋向系统化,授课名师如云,其中有刘大白、陈望道、谢六逸、夏丏尊、应照伦、傅乐华、郑振铎、田汉、赵景深、曹聚仁、洪深、梁实秋、冯沅君和叶绍均等。1937年10月,复旦内迁至重庆,部分留沪教师在租界办复旦大学补习部,也设中文科。1946年10月学校复员回沪,补习部中文科回归中文系。1949年 8月,同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暨南大学文法商学院奉命停办并入复旦,并划归中文系,中文系由此分设文学组和典籍组。至1951年,又改为文学史和语文两个教学小组。到1952年09月全国院系调整,中文系从文学院中独立出来,同时因沪江、圣约翰、东吴、大同、震旦请大学及上海学院等校的中文系师生和设备调整来系,据此,中文系组成新的教学组织格局,1954年,中文系建立起资料室。1958年,又设立文学研究室,并将由陈望道校长于1956年创设的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改名为语言研究室,同时挂靠在中文系。文革初期,中文系曾一度停止招生,至1971年始恢复。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文系开始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中文系的教学秩序随之进一步得到恢复、调整和稳定。1981年又增设了外国留学生教学研究室。同年六月,文学、语言两研究室合并扩充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成为与中文系平等的机构,行政上由中文系办公室统一管理。目前中文系的教学组织调整为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写作、汉语和比较文学等六个教研室,另设语音实验室、近代文学研究室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室。1989年新成立的台港文学研究所也挂靠在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则设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现当代文学、语法修辞学、吴方言、理论语言学和美学六个研究室。

武汉大学中文系

武汉大学中文系始建于1918年,初名“国文科”,1922年更名为“国文系”,至1953年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年曾扩展为文学院,1999年4月校内院系调整,与历史、哲学等系组建成人文科学学院,是该院大系之一。

1918年至20年代末,是武大中文系的初创期。这一阶段先后在中文系任教的著名学者有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等,他们为中文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侃教授师从章炳麟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他与章氏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对武大中文系的学术研究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30年代至建国前夕,是武大中文系的成长壮大期。这一时期,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曾在中文系任教。传统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中文系的优势学科,刘博平、刘永济教授分别作为这两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成就卓著,声名远播。

50年代为武大中文系的鼎盛期。这一时期,中文系锐意进取,注重学科建设,不但巩固和发展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学科优势,使之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而且着力于中国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学科的建设,大量扶植和引进人才,使这两个学科在全国颇具影响。当时,中文系教师队伍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五老八中”的具体成员前后略有变化,主要有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由于具有群体优势,中文系的教学科研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10年文化大革命,中文系遭到很大破坏,加上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去世,一些人才流失,导致学术研究的滑坡。

1978年以来,中文系进入恢复发展时期。20多年来,全系解放思想,奋发图强,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其硕士点在全国研究生培养专业调整前曾达到10个之多,计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民间文学、文艺学、汉语史、文字学、现代汉语、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几乎覆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也引人瞩目:以黄焯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古代汉语学科于1981年获准设立汉语史博士点,成为全国最早的博士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陆耀东先生带领下迅速发展,于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积极引进中青年学者,学科力量得到较大充实,于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展现出蓬勃喜人的发展态势。2001年,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中文系正式设置博士后流动站,从而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修订日期 : 26/0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