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知道,吉隆坡创建过程中,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李业霖云:“研究19世纪雪兰莪的华族历史,不能不了解叶亚来,因为叶亚来是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华人社会的一面旗帜,是个贯穿始终的历史人物”。
叶亚来或称叶德来,根据现存行政用之象牙印刻“叶德来甲政”,叶德来才是他担任甲必丹时所用之名,也有简称为叶来者。他于公元一八三七年三月十四日(阴历二月初八),在中国广东惠阳县出世。他是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后裔,他的先祖宋吏叶大经,元灭宋之后举家南逃,定居于梅县。
叶氏幼年,适逢兵荒马乱之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兵,转战于中国南部各省,加上天灾失收,出现了几乎是民不聊生的局面。他很不幸,只读了两年私塾就辍学了!大部分时间助家务农,或当牧童放牛;十三、四岁时,便离家替人种田或打短工以维持生活;这可能与他父母无法养得起过多儿女有关。叶氏为长子,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太平天国在一八五四年定都南京时,叶氏辞别父母弟妹,只身南渡到马六甲。
叶氏靠了他的勤奋,善结人缘,又得到知遇之助,不到十年,竟当上了吉隆坡的甲必丹。在由争夺锡矿利益引起的雪兰莪内战中,他以惊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斗志,加上能纳言听谏,联盟苏丹,又善于动员组织,充分发挥了纵横捭阖的手段,终于在争夺战中,转败为胜,保住了吉隆坡。
内战结束之后,他继以超人的魄力,把吉隆坡这块滥芭,一间间的茅屋,发展成一座城市,出现了一栋栋砖屋。叶亚来不愧是吉隆坡创建的功臣;在他的领导下,团结各属华人,和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马来西亚历史上的奇迹。
本文参考资料
王植原,《叶亚来传》(吉隆坡:艺华出版印刷有限公司,1958) DS595.6 YDL.W
《甲必丹叶亚来》刘崇汉编著(巴生:Liew Kan Ba, 1911) DS595.6 YYL.L
《吉隆坡开拓者的足迹:甲必丹叶亚来的一生》李业霖主编(吉隆坡:华社研究中
心出版,1997) DS595.6 Yal.J
《吉隆坡甲必丹叶亚来》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1998
鲁白野 《马来散记》新加坡:世界书局,1954,页39-49。DS592 LBY V.1
刘崇汉〈开发和建设吉隆坡的大功臣叶亚来(1837-1885)〉,《愿景》第5期(2000年7月),页51-56。DS594 YJING
刘崇汉〈从历史文化角度浅析叶亚来事业成败〉, 南洋论坛《南洋网》,(2000年11月25日)
刘崇汉〈浅析叶亚来事业之成败开拓吉隆坡贡献大〉,《南洋网》,(2000年12月2日)
〈叶亚来传略〉,《吉隆坡广东义山八十三周年纪念特刊》(吉隆坡广东义山特刊委员会出版,1978)页15-17
陆庭渝〈叶亚来在马来西亚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星洲日报》1985年12月16日
李业霖〈论叶亚来〉,刘崇汉编著,《甲必丹叶亚来》(巴生:Liew Kan Ba, 1991)页7-13。DS595.6 YYL.L
刘崇汉〈向叶亚来学习的现代意义〉,刘崇汉编著,《甲必丹叶亚来》(巴生:Liew Kan Ba, 1911) 页14-24
黄贤强〈叶亚来:从平凡移民到不平凡领袖〉,林水濠主编《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
李业霖〈叶亚来对吉隆坡开埠的贡献〉,李业霖主编《吉隆坡开拓者的足迹:甲必丹叶亚来的一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出版,1997)页144-147
李业霖〈叶亚来和仙四师爷宫〉,李业霖主编《吉隆坡开拓者的足迹:甲必丹叶亚来的一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出版,1997)页148-152
李业霖〈叶亚来和他的时代---有关评介历史人物的若干问题〉,李业霖主编《吉隆坡开拓的足迹:甲必丹叶亚来的一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出版,1997)页258-265
李业霖〈叶亚来和拉惹阿都拉〉李业霖主编《吉隆坡开拓者的足迹:甲必丹叶亚来的一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出版,1997)页266-271
叶亚来幼女叶月婷(Yap Ngit Thian)有关叶亚来的谈话《The Star》Oct 15, 1980
陈玉水〈民族英雄叶亚来〉,《南洋文摘》合订本第一卷第一期,页55-56,AP95 NYWZH
Carstens, Sharon A.
"Chinese culture and pol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Malaya: the case of Yap Ah Loy抜n David Ownby, Mary Somers Heidhues (eds.) "Secret ocieties"reconsidered :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rmonk, N.Y.: M. E. Sharpe, c1993). HS310 Sec
Middlebrook, S. M. (Stanley Musgrave), and J.M. Gullick.
Yap Ah Loy, 1837-1885 (Singapore Malaya Publishing House, Limited, 1951) Note: Being the Vol.XXIV, Part 2 of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July 1951 (Monograph). DS595.6 Yal.M
Dally, Ranu.
Yap Ah Loy: Capitan China (Singapore: D. Moore Press, 1969). DS595.6 Yal.D
Anon.
"The Biography of Yap Ah Loy.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biography published in unidentified Chinese periodical. Middlebrook papers, Singapore National Archives, 1927.
Anon.
"Translation of Extracts from a Record Made in Chinese by Yap Ah Loy Relating to the War in Selangor Before the Year 1874."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13, no.1,(1957), 11-26. DS501 SSSJ
C.K.
"Yap Ah Loi" Selangor Journal 12, no.1, (1893), 184-85.
Carstens, Sharon A.
"From Myth to History: Yap Ah Loy and the Heroic Past of Chinese Malaysians."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 no.2,(1988), 185-208. DS501 JSAS
Chew, Ernest.
"Frank Swettenham and Yap Ah Loy: The Advance of British "influence" in Kuala Lumpur, 1871-1885." Journal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67-68), 65-76. DS1 SHJ
Chew, Ernest.
"Frank Swettenham and Yap Ah Loy: The Increase of British Influence in Kuala Lumpur, 1871-1885."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 57, no.1, (1984), 70-87. DS591 RASMJ
Hui Fatt
"A short History of Yap Tet Loy."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ext. Middlebrook papers, Singapore National Archives, (19??)
Wong, C.S.
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s. Singapore: Ministry of Cultu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3. DS596 Won
陆佑(1846-1917),出生于贫穷农家,少时双亲早逝,孤苦伶仃。后有机缘到地主陆显家,立契当长工,没有固定工资,只供衣食。他本姓黄名佑,进了陆家之後,改姓陆。
后因战乱,走投无路,赎身当猪仔,到马来亚做契约劳工,他在柔佛的丰盛港附近当了三年艰苦的矿工。恢复自由身後陆氏进入了新加坡一间烟酒庄工作,节衣缩食又过了三年,积蓄了些钱,自己开设了兴隆号杂货店。当他得悉马来亚拿律地区发现矿藏,遂把生意交给伙伴管理,北上马当(Matang)。那时正是第一次(1862)拉律(Larut)战争平息之後。
抵步后他在一个矿场当厨师和采购,继而与人合资开矿,不幸的是他的经营成果,在1873年的一场帮会械斗中,化为乌烬。几经挣扎冒险,他又东山再起,1880年他在近打矿区(Kinta Valley)投资,分得了年股息五万元。后来他又经营承包税捐,赚了大钱,颇受殖民地政府重视,1892年遂被委为雪兰莪州议员、卫生局委员。其企业王国逐渐扩大到建筑、种植咖啡和橡胶、椰油厂、地产、煤矿、船务、金矿、汽车服务和开设银行。
参考资料
李业霖《 悠悠百世功,矻矻当年苦——陆佑传略》 (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研讨会论文,1999)
古凡 《 热心公益,一脉相承——陆容章和他的祖父陆佑》
华史 《艰苦创业福荫后代——我县驰名南洋华侨巨富陆佑创业史略》
刘鸿略,梅玉灿《 陆佑博士》,载《马来亚古冈州六邑总会特刊》,1964
Chin Yoon Fong. Loke Yew -- Entrepreneur Extraordinaire 《马来西亚传记研讨会论文》。 1986年,页2
李文 《我所知道的南洋华侨黄陆佑》,载《广州文献资料》第23辑, 1981年6月,第207页
《陆佑传略》载《吉隆坡广东义山八十三周年纪念特刊》,1978。页26-28
黄氏出生于劳苦家庭, 父亲是木工兼务农, 自小在家受教, 后进私塾半耕半读. 有缘接触西方文明, 早萌破旧立新之志, 在面对国难家仇之际,有意借鉴美国移民史之鉴,在海外另辟天地,后遂有新福州之创建(这断历史是世界全体华人处于逆境时求变的精神支柱),是亚洲继被压迫的欧洲移民在北美洲,建立13州之后的又一创举。黄氏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投入辛亥革命,举兵起义响应孙中山,创办新型现代学校,其于海外垦荒拓地,目的在于聚民。终其一生,始终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氏典型地集中表现出民族资产阶级意识在上升期,要在中华大地建立民族资产阶级共和国,体现出忘我敢作敢为报国的伟大民族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
叶锺铃. 黄乃裳与南洋华人 (附黄氏南游佚文).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5。
张永福. 黄乃裳君传. 南洋与创立民国. 上海: 中华书局, 1933
刘强 砂罗越新福州垦殖场志. 南洋学报 6(2), 1950.
诗巫福州恳场五十周年纪念刊. 诗巫: 福州公会, 1950
孙毓经. 黄乃裳. 台北: 海外文库出版社, 1956
冯自由. 新福州创设人黄乃裳. 载 <<革命逸史>> 第二集,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69).
刘子政. 黄乃裳与新福州. 南洋学报, 1979.
诗巫福州恳场八十周年纪念刊. 诗巫: 福州公会, 1981
闽清文史资料:黄乃裳专辑 闽清: 闽清县文史工作组, 1982
林其锬. 黄乃裳和他创办的福报. 文献, 1987 (1)
刘子政. 黄乃裳与诗巫.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1
詹观群. 黄乃裳传.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诗巫华族史料集. 诗巫: 砂勞越华族文化协会, 1992.
汪慕恒. 华侨开发东南亚当地经济的先驱: 黄乃裳先生与诗巫新福州垦殖场. 南洋问题研究, 1992 (2)
巫乐华. 新福州港主黄乃裳. 载 <<南洋华侨史话>>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 页29-35. [DS509.51 Wyh.N]
吴风斌. 黄乃裳创建新福州恳殖场的因由及其影响. 南洋问题研究. 1993 (1)
黄乃裳传. 载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华侨志: 北婆罗洲·婆罗乃·砂劳越 >>台北 :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1963. 页309-312. [DS509.51 Hqz]
Chew, Daniel . Chinese pioneers on the Sarawak frontier 1841-1941.Singapor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0.
Chin, John M. Sarawak Chinese. Kuala Lumpu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1.
Lin Wen Tsung. The first decade of new foochow colony in Sarawak. Kuching: Sibu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966
Liu Chiang. Life of Mr. Huang Nai Chang. Journal of South Seas Society, 8(2), 1952
Liu Chiang. Chinese Pioneers, A.D. 1900: The New Foochow Settlement of Sarawak. Sarawak Museum Journal, 6(6), 1955.
梅县人,读书至贡生,1772 年,37岁率同乡出海到坤甸 (时当地土人,构木为巢,猎兽而食),垦荒拓地 `西加里曼丹兰芳共和国 (1777,一说1778年建立,历时108 年,又说106年,国亡于 1853, 位传了十代,又说7代,各说不一),兰芳大统制,民主共和制,在位 15 年,58 岁殁
因助苏丹灭敌有功,分割纵横数千里的东万律 地区,令其管辖. 距离坤甸89 公里,自称[大唐客长],以芳兰为年号,其统辖11 万民众. 发展实业,其官制本土化,官员由民众选出,以地分封部下。
参考目录
罗香林, 《罗芳伯所建婆罗洲坤甸兰芳大总制考》 , 商务印书馆,1941
罗香林, 《罗芳伯所建婆罗洲坤甸兰芳大总制考补遗》,香港华侨中学创校舍廿周年复校七周年纪念特刊
罗香林, 《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 》香港 : 中国学社, 1961. DS632 Chi.L. DS509.51 Hqz
华侨志: 北婆罗洲·婆罗乃·砂劳越 /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台北 :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1963 DS509.51 Hqz
《客家: 霹雳客属公会开幕纪念特刊》* 吡叻 : 吡叻客属公会, 1951. HS2180.108 Ks. 页167-170
邝国祥, “罗芳伯”, 见《槟 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念特刊》1939 - 1979*,槟城 : 槟榔屿客属公会, 1979. 页606 – 607. HS2180.107 Ks
巫乐华, “大唐总长罗芳伯” 见 <<南洋华侨史话>> 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页24-28. DS509.51 Wyh.N
华侨志: 北婆罗洲·婆罗乃·砂劳越 /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台北 :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1963. DS509.51 Hqz
余韵, “观光罗芳伯遗迹”, 《华文邮报》no.9, 2000 年 1 月,耶加达,印度尼西亚 (Jakarta, Indonesia)
井出季和氏,《华族之南方发展史》*
刘子政,《婆罗洲史话》 诗巫 :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1997. DS600.81 Lzz.P
杨金山,《罗芳伯》(印尼文)*
温雄飞 《南洋华侨通史》 新加坡 : 南洋商报, 1929.
刘士木,沈厥成, 《南洋地理》长沙 : 商务印书馆, 1938. DS508 SJC
* Place and date of publication, publisher are unknown.
大埔人, 小时入过私塾, 因家贫而未能深造. 居乡郁郁不乐, 盖中国传统文化,无不以无志为耻, 犹以读古书者为甚. 17岁时, 终毅然孑身渡海南至今之耶加达城, 谋求发展. 初在一侨胞家当杂役, 工余勤学当地语文, 并留心商务实务. 数年之后, 有了小积蓄, 加上对当地语文学有所成, 遂自谋小本生意. 其之壮志, 行于务实, 加之广结人缘, 上交权贵, 下结劳工, 四面通达, 上下贯通, 经营有术, 旋而财资倍增.
1875 年, 因通上有术, 受当局敦促, 入亚齐人区, 垦荒拓地, 功成名噪. 其间他经常来往马来亚和苏门答腊两地, 与人合资在槟城经营土产. 11年后, 即1886 年, 在槟城独资创业, 开始向马来亚内地发展一系列的企业. 同时张氏在华教方面出巨资建校颇多,
后受李鸿章器重, 回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企业; 1890年, 出使第一任槟城领事; 后调陞为新加坡总领事. 入民国时期, 孙中山先生电召入都, 相继委与重任, 发展实业.
参考目录
姚楠. 记晚清驻槟榔屿的客属两领事:张弼士与张煜南. 载 <<南天馀墨>> (沈阳 :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 页161 DS511 Yn.N
张弼士传略. 载 <<马来西亚柔佛居銮大埔同乡会庆祝成立三十四周年纪念主办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双庆纪念特刊>> (居銮 : 马来西亚柔佛居銮大埔同乡会, [1994?]). 页 285. HS2180.1 Dpcy 1994
陈民. 论张弼士在晚清发展民用工业中的历史作用. 徐砚华, 吕异芳编,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1993). 页 416. DS732 Zghq
陈国华. 槟榔屿中国领事张弼士倡办中华学堂. <<先驱者的脚印:海外华人教育三百年 1690-1990年>>. (加拿大 : Royal Kingsway Inc., 1992).页66. LA21 CGH.X
陈民. 张弼士. <<民国华侨名人传略>>.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1).页122. DS732 CMi.M
张弼士(1840--1916). 载 <<马来西亚华裔先贤录>> (吉隆坡 :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1991). 页35. DS595.5 Mlxy
张弼士传略. 载 <<世界客属人物大全>> (新加坡 : 崇文出版社, 1990).页 395. CT1823 XZZ.S
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麻坡茶阳会馆六十一周年纪念特刊 (麻坡 : 麻坡茶阳会馆, 1985). HS2180.1 DpCy
张弼士. 华侨协会总会编撰. <<华侨名人传>> (台北 : 黎明文化事业, 1984). DS732 Hqmr 页153
张弼士先生事略. 载 <<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纪念刊1939-1979>> (槟城 : 槟榔屿客属公会, 1979). 页927. HS2180.107 Ks
张弼士. 载 << 槟榔屿大埔同乡会三十周年纪念刊>> (槟城 : 大埔同乡会, 1968). HS2180.107 Dp
天下奇才张弼士的故事. 载 <<南洋客属总会第35/36 周年纪念特刊>> (新加坡 : 南洋客属总会, 1967). HS2180 Ks 1967
张弼士. 载 <<马来亚华侨志>>.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台北 :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1959). DS595.2 Mlyh. 页293
槟城第一任中国领事张弼士. 陈昌豪编纂. <<马来亚历史名人传>>. (吉隆坡 : 文化供应社, 1958). DS595.5 Mlyl 页50
张弼士先生事略. 载<<槟榔屿大埔同乡会三十周年纪念刊 >> (槟城:大埔同乡会, 1968), 页 57. HS2180.107 Dp
张弼士. 载<<南洋客属总会第35/36 周年纪念特刊>> ( 新加坡 : 南洋客属总会, 1967).
马来亚华侨志.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台北 : 华侨志编纂委员会, 1959). DS595.2 Mlyh
页29
祝秀侠编. 华侨名人传.(台北 : 中华文化出版事业, 1955). DS510 Hqmr.Z
潘醒农. 马来亚潮侨通鉴. ( 新加坡 : 南岛出版社, 1950). DS595.2 Mlyc. 页15
梁绍文. 张弼士的偶像. <<南洋旅行漫记>>. (上海 : 中华书局, 1933). DS508 LSW. 页69
赵煜(1843-1892),广东台山龙溪村人,在乡受过私塾教育,17岁时移民到槟城当佣,后到太平一锡矿场做矿工。时运到,在巴生与同乡故旧组织义兴公司。后来协助叶亚来,在保卫安邦之役,立了大功。其女赵如玉和叶亚来之二子叶隆盛成亲,受委为叶氏产业信托人,克勤加上机会,赵煜成为雪州境内最大矿主之一。赵氏富不忘施,捐地倡建广肇会馆,支持把培善堂由公家办。当时英当局有意委他为呷必丹,因当时吉隆坡客籍人占多数,专委他为州议员,后又被委出任卫生局委员,他也是当地华人第一任太平局绅。
本文参考资料
《吉隆坡广东义山八十三周年纪念特刊》,1978。
《星马华人志》。香港:明鉴出版社,1967年初。
许教正主编《东南亚人物志》。新加坡:许教正,196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