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刊论文
亚洲文化,2004年6月(第28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杨进发 | 新加坡殖民时期林秉祥与和丰集团的建立 | 1-26 |
王鹏翔 | 郑和、汪大渊与张大钧一些新见解 | 54-62 |
廖建裕 | 印尼有多少华人? | 63-74 |
何国忠 | 林连玉和陈祯禄、陈修信父子:华文教育的风风雨雨 | 75-93 |
叶钟铃 | 陈嘉庚对马共态度的转变:从“若即若离”到公开冲突 | 94-108 |
范若兰 | 试论战前新马华人婚姻家庭模式的变化 | 109-120 |
李明欢 | 海洋、海船、海神与海外华人:《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给于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的启示 | 170-177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89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李志贤 | 新加坡潮人教育事业与政治环境的互动:潮人学校转型的观察 | 63-71 |
李泰盛 | 泰语中潮洲话借词及其词义嬗变说略 | 72-76 |
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6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周聿峨、陈雷 | 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 | 62-66 |
张龙林 | 东南亚华人宗教问题初探:定义、历史分期与主要特征 | 67-71 |
马永明 | 试析香山早期向南洋移民的背景 | 72-75 |
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总第31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张强、王林琳 | 战后印尼华文教育兴衰探因 | 75-82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吉原和男 | 泰国华人社会的文化复兴运动:同姓团体的大宗祠建设 | 95-103 |
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总16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李如龙 | 华人地区语言生活和语文政策研究 | 81-86 |
印华之声,2004年7月(第60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李锦禄 | 印尼改革前后的侨校概况 | 13-15 |
李远忠 | 印尼华文报刊沧桑史(九) | 18-20 |
李远忠 | 苏拉威西华侨殉难纪念碑 | 44-45 |
近代史研究集刊,2004年6月(第44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黄贤强 | 海外华人与近代中国:1905年抗美运动研究的新视角 | 31-62 |
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总第10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沈福伟 | 简论汪大渊对印度洋区域贸易的考察:古里佛、甘埋里、麻呵斯离、麻里札记 | 123-138 |
谢廷茂 | 关于16-17世纪初华商在东南亚活动的西方文献 | 139-152 |
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总第166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郭玉聪 | 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 49-57 |
廖小健 | 世界华商网络的发展与潜能 | 5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