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列,仅是部分海外华人教育家。有成就的海外华人教育家众多,不仅于此,我们正努力增建本页,以使它更加完整。
排名据汉语拼音:
鲍事天,字诗田,一九零九年出生于湖北京山。曾负笈武汉大学。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一九二七年后任中国国民党部海外部干事。北伐成功后奉调农矿部。一九三一年南渡菲律宾,先进入菲律宾大学,后转入圣托玛斯大学,先后考取文学士学位、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战。曾任军事委员长南昌行营感化院教育科长,第一战区政治部上校主任秘书等职。主持军中政训及民众动员工作。一九三九年返回菲,任马尼拉中正中学训育主任,兼任《中正日报》总编辑兼主笔。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菲律宾沦陷后,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一九四三年遭日兵逮捕,囚于狱中五个多月,后获释放。一九四五年以后,积极参与菲律宾侨社工作,任华侨复兴救济委员会秘书长,并任中正中学(已升格为大学)代理校长、校长、院长兼董事长等职至一九七九年退休为止。历任中国国民党菲律宾总支部执行委员、菲律宾华侨学校联合总首席常务理事、中菲友谊协会副主席、菲律宾教育部私立学校法规编审委员会委员、菲律宾自由世界协会顾问等职。著有《诗田言论集》,《学术丛刊》和《养浩集》等。
鲍事天从事华教工作六十多年,作育英才数万,桃李满天下,对推广侨教,为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于海外,作出了贡献。
陈嘉庚,原名甲庚,后改为嘉庚。一八七四年生于福建省集美。九岁入私塾至十七岁才辍学。一八九零年随父来新经商。打理其父开设的顺安米号。一九零四年开始创业,经营黄梨事业,开设新利川和日新黄梨罐头厂。又经营福山黄梨园和谦益米店。一九零六年后又开始经营橡胶种植业。积极从事树胶事业并开设谦益树胶厂。一九一零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被新加坡闽人推举为福建保安会会长。一九二三年创办“南洋商报”。陈嘉庚在其树胶事业和黄梨事业鼎盛时期曾大规模建立各级学校,倡办教育,不遗余力。他的一生中,可以说是倾家兴学。在新加坡,由他创导或参与创办的教育机构有:道南(一九零七年),爱同(一九一二年),崇福(一九一五年),崇本(一九一五年),华侨中学(一九一八年),南洋师范(一九四一年)与南洋女中(一九四七年)等学校。此外,他还在一九一九年认捐叻币十万元以创办一所教会大学,但由于此大学流产,他同意将已捐出的叻币三万元转交英华中学作为基金。又于一九二九年捐叻币一万元作为莱佛士学院成立基金。由此可证明他也关心英文教育。在福建,他自一九一三年自创集美小学校,便倾资建立了集美师范(一九一八年),集美中学(一九一八年),集美幼稚园(一九一九年),集美水产学校(一九二零年)与集美商科(一九二零年)。一九二一年他又独资创立了厦门大学。他单独维持厦门大学共十六年至一九三七年才改为国立大学。他所创办的厦门大学(校长为林文庆博士)和集美学校(陈六使、陈文章、刘玉水等都是集美同时期的学生)付出了叻币二千多万元的教育费。
一九四二年他逃难到印尼及爪哇。撰写“南侨回忆录”。回新後,又创办“南侨日报”,一九三五年陈嘉庚有限公司收盘。一九四九年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常委及副主席等职。一九六一年在北京逝世。安葬于集美鳌园。
陈嘉庚用一生的心血,无私的爱,对新加坡与中国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办学精神也影响了李光前、陈六使、刘玉水等人。他被誉为南洋千万华侨中的杰出伟人。
为了鼓励在学青少年从事创新思考与发明,杨振宁教授等于一九八六年在新加坡成立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基金,由潘国驹教授任基金会主席。
为了弘扬“嘉庚精神”,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田长霖和王赓武教授于一九九二年八月在香港成立了“陈嘉庚国际学会”一九九二年十月创办了“陈嘉庚国际学会会讯”。
一九九三年十月为了纪念陈嘉庚办学的精神,陈嘉庚国际学会又发起了筹建“集美大学”的工程。
陈六使,一八九七年诞生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乡。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故名六使。父母早丧,家境非常贫穷。一九一三年与七弟文章一起进入集美小学念书。同班的还有刘玉水。一九一六年南来新加坡谋生。在陈嘉庚属下工厂工作,因年轻干练,工作认真。半年後升任谦益公司要职。在谦益工作了九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九二三年与兄弟合资创设联和橡胶公司,不久辞去谦益工作,自创益和公司,自任总经理。大力发展树胶生意,在十多年内,成为星马树胶界钜子。业务扩展至全马来亚各地、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後又与兄弟开设协和树胶有限公司,亚洲联合企业公司,马来亚纸制品厂,合众纸厂,亚洲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大石水泥有限公司等,已成为东南亚区著名的华人企业家。五十年代事业鼎盛时期,因树胶价格猛涨,获利甚丰。
一九五零年出任中华总商会会长及福建会馆主席。在中华总商会会长任内,为华人争取公民权利益和列华文为官方语文。在任福建会馆时期,对福建会馆属下各学校即道南、爱同、光华、南侨、崇福都扩建了或新建了校舍。他同时也经常捐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教育费。一九五零年当马来亚大学成立时,他独捐叻币三十万元,可见他不仅支持华文教育,对英文教育也一视同仁。在五、六十年代他曾捐献各种语文学校的建校费用。一九五七年又捐献五十万铢给曼谷福建会馆作为发展侨校的基金。
陈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倡议和创办了南洋大学,并捐献叻币伍佰万元作为建校基金。同时又以福建会馆主席身份捐献了五百二十三英亩在裕廊路地段的云南园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三年,陈六使不辞劳苦,担任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主席。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南大创校之中,对校舍的建筑,师资的聘任,科研仪器,图书资料,学生的福利,大学的学位等都付出了心血。南洋大学自一九五六年开课至一九八零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止以作育英才廿五年,培养了一万两千多名毕业生。
陈六使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兴办高等教育起了先导影响。后来在一九六一年成立的义安学院也有中文系。一九六二年分家後的新加坡大学和马来亚大学(吉隆坡)亦有中文系。一九六三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一九九二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成立和马来西亚华社倡议设立独立大学虽不成功,但最后即成功地开办了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这些都可以说是受到陈六使创办南洋大学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受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影响。
陈六使于一九七二年逝世,享年七十六岁。一九七四年陈六使铜像安置在南大校园,俾供世人瞻仰。同年设立了“陈六使奖学基金”。一九九八年在南洋理工大学(简称南大)又设立了“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邀请杰出学者前来南大讲学。一九九七年十二月香港南洋大学校友会出版了陈六使百年诞纪念文集以纪念他对南洋大学和本地教育的贡献。
陈孝奇,字庆彝,一九零零年生于福建福州。一九二零年就读于集美学校。一九二三年赴缅甸任板庭梧华侨学校教师。一九二六年参加国民党,一九三七年出任缅甸华商会秘书和缅甸华侨教育学会理事,一九四二年初日本侵缅甸时,任南洋华侨疏散委员会委员安置归侨委员会委员。一九五零年六月,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仰光分部。同年十一月,在缅甸创立集美小学并任校长。一九六零年三月回国定居,历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述有:“缅甸华侨四十年大事记”和“缅甸华侨参加辛亥革命及光复滇西经过”等。陈孝奇是缅甸华侨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活动家。
陈育崧,名慎,一九零三年生于槟城,一九一六年在中华学校求学,後又转入英华书院攻读英文。一九一七年入槟城华侨中学。年约十八,负笈集美中学,旋考入厦门大学。一九二六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後在星加坡陈嘉庚公司任职。未几,应海峡殖民地政府之聘出任星加坡,马六甲,槟城华文视学官长达十五年之久。七七事变後,由于鼓励青年参加抗日运动与政府政见不合,辞职。一九三五年与友人合办南洋书局于星加坡,从事出版事业,编印课本出版南洋研究丛书,南洋杂志,南洋少年,南洋儿童文库及马来亚少年报。并邀许云樵为少年报主编。少年报是当时青年知识的重要读物。第二次大战後设立分局于马六甲,吉隆坡,大年,巴城,仰光等地。又亲返上海设立南洋编译所,当时中国硕彦,均受礼聘,或参与策划,或任编辑,或任顾问,又得暨南大学及中国科学社之支持,大量出版刊物,在出版事业上,别竖一帜。
一九四零年星加坡中国南洋学会成立,陈先生虽不是发起人也未参加成立会,但在学会成立不久即加入为基金会员从第二届理事会起。一直担任理事,战後并曾任正副会长多年亦在南洋学报发表多篇论文。
陈育崧的椰阴馆收藏了不少宝贵的书,尤其是华侨历史文献。一九六四年,他捐献了一万多册有关南洋研究的书籍给国家图书馆。这批图书便成了国家图书馆东南亚藏书的主要部分。一九六六年下学期,应南洋大学之聘出任讲师讲授“中国东南亚关系史”课程,後因健康问题改由李业霖代授。
陈先生在业余致力于南洋问题研究,搜寻史料并发表了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南洋学会于一九八三年出版了“椰阴馆文存”三册以作为他八十大寿之庆。一九八七年又出版了“椰阴馆文存补编”。他历任新加坡大学文学院委员,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信托委员,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顾问,南洋学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南洋研究所名誉编辑等职。
陈先生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与世长辞。
管震民,原名望涛,字浅白,浙江省台州黄岩人。生于一八八零年。一九零五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博物科,一九零八年毕业。毕业後任签分部七品京官。弃官,从事教育工作,应山西大学堂鉴督之聘,于一九零九年任山西大学堂教授两年,一九一九年出任河南高等学堂师范教员一年。一九一二年起任杭州官立法政及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等职。一九二三年南渡缅甸,任仰光华侨中学校长,长达五年之久。一九二七年返国任西湖博物馆自然科学部主任。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应槟城钟灵中学之聘,任国文科主任至一九四九年七十岁荣休为止。退休後,钟灵中学董事部还逐月致奉养金,足见其文章道德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肯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件後,管震民与诗友许晓山等筹组“槟榔吟社”。发表诗文多篇,著有“震庵金石”“绿天卢诗文集”及“绿天卢吟草”等。被誉为一代“诗翁”。
管氏于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在寓所绿天卢逝世。享年八十三。他任教于海内外著名学府长达五十多年。在宏扬中国文化,遐迩闻名。他毕生贡献于教育,门墙桃李,遍於天下。
高琨,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市,五十年代初移居香港。中学肄业于香港圣约瑟书院。后负笈英国,进入伦敦大学修读电机工程学。一九五七年获电机工程学士,一九六五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历任英国、德国及美国著名电讯工程机构及研究实验室发展工程师、国际点话电讯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四年向美国国际电话电报有限公司请假,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主任兼电子学教授。一九七六年以来,高教授对光导纤维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先后获得八项国际奖。被誉为“光导纤维之父”的荣称。香港中文大学为表扬高教授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于一九八五年授于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一九八七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至一九九六年荣休为止。
一九九三年受聘为港事顾问,曾获多项光纤技术应用方面的发明专利权。
高校长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九年。在致力提高中文大学的声誉,加强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及积极拓展中大与海内外著名大学与学府的学术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丽松,一九二零年诞生于广东汕头。一九二五年赴港。一九二六年就读于香港民生书院。一九三八年毕业後,获政府奖学金进入香港大学攻读,一九四二年获香港大学理学士学位。一九四二年回广东省真光中学任理科教员,後转入广西大学化学系任助教。一九四四年负笈英国就读于牛津大学。一九四七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旋又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奖学金,赴美深造三年。一九五一年回星加坡马来亚大学任教。一九五九年任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後又升任理学院长及代理校长职。一九六九年应聘出任南洋大学校长。一九七二年出任香港大学校长至一九八六年退休为止,是第一位华人出任香港大学校长。
黄校长是一位朴实谦虚的学人。享誉于国际,深受尊敬。他以学术论著,分别于一九五六年及一九六八年获马来亚大学及牛津大学颁授理科博士学位。又于一九六八年获香港大学颁赠荣誉理科博士学位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医院院士。
黄校长曾任南洋大学检讨委员会委员,马来亚联合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会长,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立法局议员,英联邦大学协会会长等职。一九八六年获英女皇颁CBE勋衔。著作有“关於游离基化学”“合成性荷尔蒙”“分子重组”“立体化学”等。发表在英国美国各大化学学报的论文有五十多篇。
黄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是位著名的教育家,对星、马、港大学教育有卓越的贡献。
黄润岳,一九二一年生于湖南长沙,在湖南接受中小学教育後,进入国立政治大学深造,获法学士学位。
一九四八年移居马来亚,曾任教于新文龙中学十四年。一九五五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获教育专科文凭。一九五七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教育,毕业于国际教师讲习班。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任马六甲培风中学校长。曾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主席。一九五九年起兼任“教师杂志”主编。一九七四年退休後移居加拿大渥太华,晚年皈依基督教。著作甚丰,有“英伦见闻”、“黄金时代”、“龙引十四年”、“教育丛谈”、“独中论丛”、“闲思录”及“事奉与成长”等书。
黄应荣,原籍广东省梅县人。一九零五年出生于新加坡。少时就读于莱佛士学院,参加剑桥会考获优等文凭。嗣后负笈持志大学、燕京大学及东吴大学,获东吴大学法学士学位。后又远渡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获法理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毕业后获该校金牌奖章。一九三零年,学成后在上海挂牌执行律师业务。同时在东吴大学担任教授,又曾任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
一九四九年回新。一九五五年,南洋大学成立后,任经政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九年出任南洋大学副校长,兼代理校长职务。黄博士主持南洋大学多年,成绩卓著。黄博士除在南洋大学任教外,也参加多种公众职务,如新加坡学校上诉局局员、新加坡成人教育局局员、所得税审查局局员及林溪茂教育调查委员会委员等。他常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九六六年,获总统颁公共服务星勋章(BBM)。黄博士于一九六九年二月十五日荣休。一九七八年逝世。
劳爱华神父,原名爱德华·贝谢拉(Rev. Fr. Edward Becheras),一八七九年生于法国亚尔德。自幼受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笃信天主公教,早年加入巴黎外方传教会。一九零五年, 远渡重洋,来马来亚传教,他先后曾在吉打,大山脚,马六甲等地传教,由于他所接触到的多数是华人,乃尽力学习华族语言和方言,所以他会讲华语,客语,闽语及潮语。一九一四年,欧战爆发,他奉调回到法国。一九二零年他又回到新加坡,先后担任实笼岗圣母圣诞堂及小坡圣伯多禄保禄堂之职。他一向以“布道兴学”为标榜,曾先后在后港创办了圣婴中英文学校和在小坡创办了公教华英中学。公教中学早年所以会有“华英”两字,乃因劳神父认为当时的学生应中英兼通,并主张以中英并重为办校宗旨。他曾说:“公教中学好像双轨火车,中英并重,脱然无累,直向它的目的地驶去,谁跟它走的,真是幸福,必能得健全教育”初期的公教,只是教堂前的一间小屋,学生寥寥无几,后经过募捐,得到新马教会及社会人士热烈响应,慷慨解囊,由小学至初中,由初中而至高中,到一九五一年时,师生人数大增,学校规模扩大,校誉也随之日隆。一九五七年,劳神父渡假完毕,搭航返新途中,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八岁。
劳神父的华文名字是有特别意义的。他喜欢勤劳工作,牺牲自己,因而选“劳”为姓,他极爱华人,热爱华文教育,乃以“爱华”为名。他在新马教会服务了五十多年,处处以发展华文教育,救助华人急难为念。他可说是公教中学之校父,对早期新加坡华文教育作出了贡献。
李春鸣,名霆震,号村民,生于江苏通州西亭镇。七岁入学,就读于市立第一小学。一九一一年进入上海龙门师范学校,后考取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一六年毕业。大学毕业后立志从事教育工作,于一九一六年任江苏省第七中学教师,一九一九年应聘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国文教师。一九二三年,回国奔父丧,後担任江苏第九中学教师。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又再次南下到马来亚柔佛州任宽柔学校校长。一九二七年又重返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训育主任。一九二九年初转任印尼龙目岛中华学校教务主任。一九三一年任马来亚吉隆坡师范学校教师,一九三三年任苏门答腊中华学校校长,一九三四年任巴城义城学校校长。同年七月任雅加达中华学校教师。一九三九年与张国基,李善基等法起创立中华中学,任校长至一九六六年该校被政府接管为止。一九六六年六月李春鸣夫妇回归中国定居。于一九七六年病逝重庆。李春鸣一生为南洋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四十年的服务。为了表彰他对印尼华侨教育所作出的贡献,一九五七年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与教师公会颁发金章纪念盾和奖状。一九六四年校董事会授予一金章牌作为他对中华学校及华侨教育的杰出贡献。他一生好爱书法,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心声集”等。
李光前,原名玉昆,一八九三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幼年在家乡受私塾教育。一九零三年南来新加坡与父亲会合。他先在英印学堂就读,利用周末到养正学堂学习中文。一九零八年回中国入南京暨南学堂,毕业后入北京清华学堂。後又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校深造。一九一二年返新加坡后,在道南,崇正任教兼叻报电讯通译员。同时又修读美国大学的函授工程课程三年。
李光前于一九一六年起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任职,由于工作认真,办事干练又通晓中、英文,深得陈嘉庚赏识,升任经理。一九二零年与陈嘉庚长女结婚。一九二七年在麻坡创立南益树胶公司,一九三一年起又兼营黄梨种植业。在三十年代后期,他已成为新马华人企业家及橡胶和黄梨大王。
李光前的思想言行,深受陈嘉庚的影响,热心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一九五二年在新加坡成立了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一九六零年在马来亚成立“马来亚李氏基金”,一九六五年又在香港设立了“李氏基金有限公司”,五十多年来,李氏基金本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精神,慷慨解囊,慈善济世。只要符合李氏基金的宗旨,不论学校,医院,文化机构之扩建,还是救灾恤难之义举或对学业优良,清贫学生的帮助都不分种族源流,不分宗教信仰和地域,都不附带任何条件而可成为捐助的对象。其赞助范围十分广泛遍及新马、港、中国和世界各地。从一九五二年起至一九九三年,李氏基金已捐出的款额达叻币三亿元。其中七十五巴仙是用于兴办学校的教育事业。
李光前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一九三四年起至一九五六年出任华侨中学董事主席,捐献巨款发展华侨中学。一九四九年当马来亚大学成立时,捐出叻币五十万元。一九五三年当南洋大学创办时期,认捐了所有捐款总数的十巴仙,合计约捐出了一百零四万五千元。一九五八年马来亚大学颁于名誉法学士学位,一九六四年又获马来亚最高元首封赐“丹斯里”(PMN)尊衔。一九六二年被推选为新加坡首任校长,又捐出了一百万元设立医药研究所。
李博士除了致力于新加坡教育公益事业外,也热爱祖国,心系故园,造福桑梓,一九三九年他在南安芙蓉乡独资创办了国专小学,一九四三年又创办了国光中学。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四年又大力捐助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一九六七年逝世後,其哲嗣于一九九一年又设立了“芙蓉基金会”。
李博士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就是担任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他是东南亚华人社会的领袖,德高望重,有评议誉为“一代完人”。
李万之,一九一四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后在天津市内的华北省师范学校受教育。一九三五年毕业后赴日本担任教职。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零年任教于神阪中华公学和神户中华学校。一九四一年辞去教职,返回中国,在河北省丰润县轴山中学任教。一九四三年应神户华侨总商会学生委员会的邀请回返日本,到神户中华国文学校担任校长至一九八二年因年迈而退休。退休后任名誉校长。他担任校长长达四十年之久。经历了无数的历史浪涛,受到来在各方面的阻力和干扰,但他始终不渝地为振兴中华民族,救国济民而努力,培植了大批优秀的爱国教师和数以千计的侨胞子弟,成为有用之材。一九八二年日本兵库县政府授予国际功劳奖,以表彰他为促进中日友好所做的贡献。一九八三年又获国际文化奖,以表彰他在教育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一九八四年再获日本政府授予五等双光旭日章,此为日本政府对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奖赏。他是获此奖的第一位日本华侨。此外,他也曾被授予神户市制一百周年功劳者奖,在此一百名获奖中只有四名外国人。他曾任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零年和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六年度神户华侨总会会长。一九八六年后任名誉会长。
李万之毕生献身华侨教育事业,为促进华侨社会的爱国团结和增进中日友谊座出了贡献。
李昭明,一九三七年出生于新加坡,早年曾先后在新加坡公教中学和中正中学求学。一九六零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考获工程学士学位。嗣后,负笈英伦,一九六五年考获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市议会工程师,一九六八年出任新加坡工艺学院高级讲师。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中选为国会议员,被委为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长,一九七二年晋升为教育部长。一九七五年兼任科学工艺部长,同时主管新加坡工艺学院和义安工艺学院校务。一九七五年三月起被委派出任南洋大学第六任校长,一九七六年八月离职。一九七七年以后,从商,设立《李昭铭合伙公司》。一九七六年、一九八零年及一九八四年代表人民行动党中选为国会议员。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息隐政坛,专心从事建筑工程事业。他于二零零一年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李校长在南洋大学任期内,在人事、学制课程方面进行彻底改革,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吸收其他源流学生,增设电脑科学、银行与财务学、大众传播学及心理学等科目。并建议增添工学院和绘测学院,使南洋大学院系更全面化,可惜,这些计划因他的离开而搁置。
李卓敏,一九一二年出生于中国。少年时就读广州市培英中学。一九三0年金陵大学毕业後,远渡美国进入柏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一九三二年获文学学位,一九三三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三六年再荣获哲学博士学位。
李博士于一九三七年回返中国,历任南开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一九五一年应母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之聘,回返母校担任经济系教授兼国际商业系主任,同时又担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一九六四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校长至一九七八年荣休为止。
李校长于一九六七年获英女皇赐封C.B.E.勋衔。一九七三年又再获K.B.E.勋衔。著作有“共产中国之经济发展”“共产中国之统计制度”“李氏中文字典”等书。
李校长毕生为高等教育服务,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长达十四年,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梁披云,原名龙光,笔名雪予。一九零七年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一九二三年进入武昌师范大学求学,是年秋转入上海大学,一九二七年毕业于上海大学,获学士学位。后两次到日本留学,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研究院毕业。一九二九年创办泉州黎明高级中学,自任校长。后曾任国立福建音专校长、国立海疆学校校长等职。四十年代曾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曾侨居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历任印尼棉兰苏东中学校长、马来亚吉隆坡中华中学校长、马来亚《益群报》总编辑、雅加达《火炬报》总编辑、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常委兼文化部主任等职。一九六六年起定居澳门。七十年代在香港办出版社,是香港书谱出版社社长。八十年代在澳门办出版社,是澳门书谱出版社社长。现为中国侨联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国际儒学研究会顾问、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海外顾问、澳门归侨总会主席、澳门笔会会长、华侨大学副董事长、泉州黎明大学董事长兼名誉校长等职,是位饮誉海内外的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一九七九年在泉州创办黎明学园,在他的倡议和募资威召下,向港澳及海外筹得五百多万港币创办了黎明大学,他为了创办黎明大学呕心沥血,苦心筹划,奔波海内外,终于使黎明大学奠定了发展的根基。在国内梁氏宗亲捐助建校事业,共筹得四百多万港币,设立“梁披云奖学基金”。族外乡贤捐款了三百多万新币,在新加坡设立了“梁披云教育扶贫基金会”和多个基金会以资助优秀的贫穷子弟升学。一九八九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师风可范”荣誉。他曾出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九九八年澳门特区筹委会成立,他被委为委员。他在弘扬中华文化,教育后学,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了七十多年,为世人敬佩。
林彬,一九三六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早年在莱佛士书院求学。中学毕业后赴英深造。一九五七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皇后医学院学士学位。一九六四年获医学硕士学位。一九七零年荣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又考获英国四间医学院院士学位。一九六六至一九七零年担任新加坡大学讲师,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为高级讲师,一九七四至一九七七年为副教授,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一年晋升为教授兼医学系主任。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一年出任副校长。一九八一至二零零零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二任校长。
林校长除在大学任教与主持校务外, 也参与其他机构的职务。一九八二年起任新加坡应用研究公司主席,一九八五年起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主席,一九八八年起任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董事。一九九一年起任华联银行董事,一九九五年起任新加坡华裔馆理事,一九九五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科技有限公司主席等职。曾获美国和英国多间医学院等荣誉院士衔。一九八四年获新加坡政府颁发行政(金)勋章(PPA(E)),一九九零年再获颁发行政勋章(PJG)。一九九零年获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颁发“劳工之友”奖。一九八八年获法国颁发“学术成就”奖。曾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医学刊物上发表多篇医学论文。
林校长于二零零零年六月退休,同年七月受委出任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主席。二零零一年受委出任全国工资理事会主席。
林校长出掌新加坡国立大学二十多年,对大学的发展及院系的扩充及将国大从注重教学而发展成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本区最优秀的大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马临,一九二五年出生于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后入英国里兹大学和伦敦大学医学院深造,一九五五年考获里兹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起任教于香港大学。一九六五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一九七二年晋升为教授,笠年为讲座教授、理学院院长。马教授于一九七八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至一九八七年荣休。退休后,任该校逸夫书院董会主席。曾获英国塞克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澳门东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人文学博士学位。一九八五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八年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及浙江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又曾获CBE勋衔和旭日勋章。一九七八年被委任为太平绅士。
林晃升,一九二五年出生于马来亚森美兰芙蓉的知知港。笔名野火。父亲是矿商。早年家境贫穷,有十一位弟妹。在蕉顿南强小学接受教育,後转入尊孔中学念书至一九四一年底日军侵马时放弃学业。战争结束後,南下新加坡谋生。先後在旅行社和报社工作,曾担任报社电讯翻译员,后返回吉隆坡协助父亲发展矿业。工余靠刻苦自修中、英文根底精湛。早年酷爱文学,常在报章副刊发表作品,是一位新诗人。一九七零年初加入华教工作,曾担任马来西亚华校董总主席,十七年,雪隆华校董联会主席,独大有限公司主席,尊孔独中董事长等职多年。在商场上,林晃升也是一名长袖善舞者,他是锡云父子有限公司,富顺信贷有限公司,联丰盛有限公司及甘孟华隆有限公司的董事经理。同时他也拥有林晃升控股有限私人有限公司,达利锡矿私人有限公司,利亚实业私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开矿、矿产加工和出口、实业发展和树胶等业务。
一九八七年十月,因抗议官方教育政策而被捕入狱至一九八九年八月才被释放。释放後辞去董总主席职位而出任大马民主行动党顾问。
林晃升从一九七零年初投入华教工作,情身经历与参与了关系华社与国家政、经、文教的重大事件。他在“维护华小,支持独中,发展华文高等教育”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作出了钜大的贡献。
林连玉,一九零一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一九一九年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攻读。一九二四年以优越成绩毕业,留在母校服务,担任师范部国文科教员。一九二五年来马来亚,先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后到印尼爪哇中华学校服务。一九三一年应聘回巴生共和学校任教。一九三二年转入吉隆坡尊孔学校服务。沦陷时期,在巴生务农为生。光复後,主持尊孔的复校工作。一九四七年成立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并任秘书,接着于一九五零年至一九六零年任主席。一九五一年正式成为马来亚公民。同年推动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成立。一九五四年出任教总主席,领导教总八年。一九六零年反对达立报告书,呼吁华社筹办独立中学。一九六一年因反对达立报告书而被褫夺公民权并吊销教师注册证。被迫退隐後写“回忆片片录”他虽然退隐,但他还继续关心华校与华社的工作。直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因病去世为止。
一九八六年教总、董总、大会堂等十五个华团设立“林连玉基金”以纪念他对华族及国家的贡献。林连玉著作丰富,有“连玉诗存”“杂锦集”“风雨十八年”及“吴钩集”等。林连玉基金也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来纪念他。林连玉一生为华文教育、争取公民权及要求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的事业而奋斗。
林文庆,字梦琴,一八六九年出生于新加坡。童年入福建会馆附设书院习四书五经。後入政府英文学校。一八七九年升入莱佛士书院,于一八八七年获英女皇奖学金入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荣获此项奖学金的第一位华人。一八九二年获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M.B.C.M.),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第一级荣誉。一八九三年至一九二一年在新加坡悬壶问世,并曾一度担任爱德华七世医学院讲师。一八九七年与宋哇相创办“海峡华人杂志”与邱菽园等组织“中国好学会”又发起“海峡英籍华人公会”,“中国学会”,“华人体育会”及“威基利俱乐部”等团体。热心于华人社会和华人教育的改革鼓励土生华侨学习华文,宏扬中国历代圣贤。一八九九年倡办“新加坡中华女校”(Singapore Chinese Grils School),开办中、英、巫文并授为中华女中的嚆矢。後又积极参加创办华人商业银行和华侨保险有限公司。历任新加坡市政局委员,立法会议华人议员,政绩卓著,有口皆碑。
林氏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六年任厦门大学校长,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已退休回新。日军侵占新加坡时,被迫出任华侨协会会长。
由于华侨到处受外人歧视,林氏谋求华侨权益,力图华侨自身的改进,创立社团,办理杂志,成立女子学校。提倡剪辫与解放女子缠足运动。一八九九年又开始推动学习华语运动。先在住家开办华语班,后因人数增加,借用华人威基利俱乐部上课。后又改在英华中学上课,一九零三年又组织多班学习华语夜班。当时不少侨生都深神被林氏那种新颍的华文教学方式和生动的儒学讲解所吸引。在此运动影响下,一些方言学校也把华文列为学校科目,一些华文学校也纷纷成立。此运动还推广到马来亚、槟城、印尼爪哇等地。林氏于一九一零年获英女皇赐OBE勋章。一九一九年又获香港大学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林氏一生多采多姿,又有语言天才,除中、英、巫文外,尚通希腊、拉丁文、法文、德文、荷文等,也能操闽、粤、潮、客、琼语等方言。他的著作丰富,中文著作有“孔教大纲”,“孔子学说原论”等。英文著作有英译“离骚”,“中国内部之危机”等。
杜氏是新加坡早期杰出的医生,又是实业家,社会改革和教育家。为华侨中之杰出人物。
林溪茂,一九一二年诞生于星加坡,幼年时代,曾在私塾读华文两年,嗣後进入英华中小学肆业。一九二九年,中学毕业成绩冠全校。一九三零年进入莱佛士中学求学。一九三二年,获政府奖学金进入莱佛士学院,毕业时成绩为全班之冠。一九三五年任奥顿学校教员,同时自修伦敦大学(校外)文学荣誉学位,一九三八年获文学学位。一九三七年进入剑桥大学耶苏学院修读经济系第二段考试课程,以优等甲级成绩毕业。被选为该学院名誉学员。
一九四零年在莱佛士学院任经济学讲师。该学院在日军占领时期停办至一九四六年才复办。一九四五年他又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一九四九年,马来亚大学成立,他继续任讲师。一九五零年获英皇奖学金前往伦敦大学深造,一九五四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是 :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spects of social securi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alaya.一九五五年升任高级讲师。一九五六年受委为文学院署理院长,一九五八年任文学院长至一九六二年。一九六二年出任代副校长。一九六五年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副校长至一九六七年逝世为止。
林教授也常担任公众服务。一 九四七至一九五零年任新加坡合作社有限公司主席 ;一九五五年任“生活最低限度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八年任“马来亚大学章程修改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九年任“建筑业委员会”主席。一九六二年任“新加坡教育委员会”主席。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年任“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任“入息税检讨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三年获公众服务星章(B.B.M.).
林教授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统计学会,美国经济学会的会员。他曾到印度大学,缅甸仰光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约翰霍金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作学术演讲。他的著作大都与星马经济社会问题有关的课题。林教授于一九六七年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五岁。林教授是本地杰出的经济学学系,也是新加坡大学首任副校长。在任期内,对新加坡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语堂,一八九五年出生于福建龙溪。原名和乐,又名玉堂。一九一二年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一九一六年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英文讲师并兼授圣经课。一九一九年赴法,同年又去德国,进入比锡大学深造,考获语言文学及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回中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一九二五年任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兼教务长。一九二六年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刊物。重要著作有《吾国与吾民》,《瞬息京华》,《唐人街》,《生活的艺术》及《当代汉英词典》等。
林教授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应聘出任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各方正咸庆得人,不料,因大学预算案危机,林校长与创办人陈六使无法打破僵局,于一九五五年四月接受叻币三十万五千元作为遣散费而离开南洋大学。一九六六年返回台湾定居,一九六七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一九七六年病逝于香港。
刘蕙霞,一九二五年出生于中国。幼年时在星受华文教育。一九三七年南华小学毕业,进入南洋女中念中学,中学毕业後,前往英国深造。一九五三年获里治大学文学士荣誉学位,一九五四年获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心理学文凭。一九六一年又获伦敦大学教育文凭,一九六四年荣获伯明翰大学教育博士学位。一九七一年又在巴黎教育策划学院获教育策划文凭。
刘博士于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七年担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讲师兼教育系主任。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一年任副院长後升为教育学院院长至退休为止。
刘博士在教育界服务了三十多年,桃李满门,又曾任新加坡教育部教育发展署署长及儒家伦理编写组主任。一九七九年退休,退休後,积极参加各项义务工作。一九九六年荣获总统颁发公共服务奖章(PBM)。刘博士精通中英文,常发表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文章,主要著作有“刘蕙霞论文集”“生活教育文集”“石膏与我”“别作断了线的风筝”和散文“乐龄絮语”等。
刘英舜,广东汕头人,十四岁毕业于汕头市立女子中学;十五岁到上海求学;十七岁毕业于智仁高女校高中后,就学于国立暨南大学教育系。廿一岁毕业,即应上海培明中学之聘,担任该校校务主任之职,继兼代校长。旋应印尼雅加达中华女子中学之邀,担任该校校长三年。抗战时期,前往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抗战胜利后,她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行政,得硕士学位,继又攻读博士学位。一九五五年随林语堂博士来南洋大学担任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因故离去,在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担任教职,后兼任教育系主任。南洋大学开学后,受邀担任教育系主任,直至她筹办义安学院为止。
一九六二年义安学院成立,聘她为院长。一九六八年义安学院改为义安工艺学院。她在一九七零年四月向义安工艺学院辞职,赴欧、美考察教育一年。返新后担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教授。一九七二年八月十日因病逝世。
刘教授一生从事教育,她一生事业中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创办及发展了义安学院。
刘韵仙,原名刘湘英,别号韵仙。
一九0一年生于湖南湘谭,七岁入光道小学,继进入长沙福湘女子中学,而后进入燕京大学深造,後因故辍学,南莅缅甸,东渡美洲,从事新闻工作。一九二七年,漫游欧洲,路经星洲,顺道登岸观光,被礼聘为南洋女子中学校长,毅然肩起东南亚女子教育之负,出任校长长达四十年,至一九六六年才退休。
刘校长于一九二八年与傅无闷先生结婚。一九三0年她倡议建立华文小学会考制度。一九三一年,她首废三年制之初级师范而改为三三制,增办高中。一九三四年创办南洋幼稚园。一九四0年她因从事华文教育而成绩斐然,而获中国政府特颁奖状。一九四六年一月她率先复办南中,并获政府赔偿叻币六万八千元作为南中在战时被日军占为医院的损失。
一九五八年荣膺英女王颁赐O.B.E.勋衔。一九六七年又获新加坡总统颁赐B.B.M.公共星章。
刘校长为南中,为华文教育,贡献了她的一生,真不愧称为“南中之母”“华校之光”。
陆庭谕,一九三零年生于马来亚柔佛州麻坡。早年毕业于培英小学,一九五零年麻坡中华中学初中毕业。一九五二年吉隆坡州立学校高师班毕业。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在半山巴圣公会育三小学任教。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八二年在蕉赖路南强小学任教。一九八三年起在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任教至一九九零年退休。
陆庭谕自一九六五年起担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副主席。一九六六年选为教总副主席。一九六八年起参与倡办独立大学工作。一九九二年出版了“我们的这条路”一书。目前担任林莲玉基金会主席兼教总副主席。他毕生从事华教为华文教育尽心尽力,在华教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钱穆,原名恩囗,字宾四,别署“末学斋主”。一八九五年生于江苏无锡。出身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升学。一生没有念过大学。全凭天赋及勤奋,加上慈母良师的熏陶,自学成才而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教职。
钱教授于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与谢幼伟,崔书琴等人创办亚洲文商专科夜校。次年改名为新亚书院,自任院长,致力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年轻学子,一时士林才俊云集,专任兼任教授如吴俊升,任泰,刘百阁,罗香林,杨汝梅等学术界宿儒均加入教师行列,成为香港学术界一大盛事。一九五五年获香港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又于一九六零年获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一九六三年新亚,联合,崇基三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一九六四年辞去新亚书院院长之职,移居青山莞。一九六五年应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邀请出任客座教授。一九六六年隐居台北,专心从事著述工作。著作非常丰富,所编著的专书已逾百种。论文,短文与杂文超过千篇,早年所完成的著作如:“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百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在学术界造成钜大的影响。
钱教授对教育和学术的贡献钜大。一生献身于教育工作,早年主要献身于初中等教育,在乡教逾十八年中,对扩充地方教育,普及教育和致力于学校课程改革贡献良多。壮年之後,晋身高等学府,又于一九五零年筚路褴褛,披荆斩棘一手创办了“新亚书院”,献身于高等教育工作五十多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不少人才。可以说教育是他的终身志业,培育后进,弘扬中国文化是一生之使命。一九九零年以九十六岁高龄辞世。
邱新民,乳名岳,字子华,笔名朱飞,又号老顽童。一九一四年生于新加坡。在北京修完小学教育后返福建泉州入培元书院念书。中学毕业后于一九三二年进入福建厦门大学攻读,后因经济不景气而被迫停学。返星工作七年。一九三九年去缅甸谋生,以布贩为生。一九四一年再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大读地质地理气象系。一九四四年毕业。毕业后,曾任云南省昆明师范教员。一九四八年回到新加坡,在中正中学任教。一九五三年出任马来亚柔佛居銮中华中学校长。一九五八年获奖学金到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热带地区教育一年。回国后,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英伦教育概况》。一九五九年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讲师,也曾兼任新加坡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和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讲师。一九六七年出任中正中学总校校长至一九七四年退休为止。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又于一九七九年应聘前往汶莱中华中学担任校长两年。并撰写《北婆罗洲采风录》一书。夫人刘瑜(笔名弗特)也是西南联大同学,在中正中学担任教师,于一九八六年因病逝世,邱新民出版《弗特吟》一书以纪念她。
邱校长在退休前后,曾任柔佛居銮教师会,新加坡教育部华人课程标准委员会主席,新加坡华文中学校长会会长等职。又曾担任香港《东南亚研究所》客座教授多年。他一生勤于写作从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九五年共出版了三十七本书。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指画大师吴在炎》于一九九五年出版,同年九月因病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邱校长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五年,教育英才,桃李满门,是新马教育家兼历史学家。
沈慕羽,一九一三年出生于马六甲。幼承庭训,嗣肄业培风中学,成绩优异。毕业后回中国升学。一九三三年回马六甲,在培风小学任教。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出任马六甲华侨战时服务团团长,筹募赈款,以增援抗战力量。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参与抗日活动。一九四二年被日军逮捕,备受严刑。后被获释,为免再遭日人毒手,开始逃亡生活。一九四七年光复后,出任马六甲第一小学校长,继任培德小学校长,平民学校校长。在其任聘各校期间,均力倡说“普通话”运动。一九四七年参加创组马华公会。一九五五年荣膺甲华人参事局议员。次年又受英女皇封赐太平局绅荣衔。一九五七年获美国青年领袖奖金访问美国两个月。一九五九年受马来亚最高元首封赐J.M.N.荣衔。一九六五南八月以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名重一时。两年后,又力倡设立华文大学(独立大学),虽不成功,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一九六五年十二月被选为马来亚教师总会主席。一九七二年正式退休。一九九四年卸下担任廿八年教总主席职。
沈局绅除了是教育家外,也是一位老报人和书法家。他的书法自成一体,被称为“马六甲沈体”。
田长霖 (1935-2002),一九三五年出生于武汉市。在上海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一九四九年随家人迁居台湾。一九五五年获国立台湾大学理学士学位。一九五六年赴美进修,一九五七年获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机械工程学硕士学位。一九五九年获晋林斯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柏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执教,先后担任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担任研究副校长。一九八七年起任马丁·伯林讲座教授。一九八八年起任常务副校长。一九九零年,时年五十四岁,被加州大学董事会提名而出任该大学第七任校长,是第一位亚裔人,也是该校一百二十二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校长。一九九七年卸任,被聘为香港首任科学创新委员会主席。一九九九年卸任,旋又就任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兼任美国多家公司顾问和多家大学客座教授。同时也被聘为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及多家著名大学名誉教授。曾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二百三十多篇学术论文。是国际上“热辐射”和“热传导”的权威。且获多项成就奖和教育奖项。2002年10月17日,因脑瘤手术失败,在美国逝世,享年67岁。
田校长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他出任柏克莱大学校长是全球华裔的无限光荣。 田长霖也是热力学家,他曾研发一种太空梭绝缘体,并研发一种供太空计划使用的土星火箭推进器。1999年国家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重新为一个行星命名。
王赓武,一九三零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旋即随双亲迁居马来亚怡保,在怡保受中小学教育。一九四七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肆业。返马后,进入马来亚大学攻读,一九五三年获荣誉学士学位。一九五五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五四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一九五七年获博士学位。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在马来亚大学历史系任教,一九六三年晋升为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一九六四年一月南洋大学临时校内行政委员会委任王赓武教授等七人组成一个课程审查委员会,检讨各学院兴革事宜。南洋大学于一九六六年四月实行王赓武报告书的建议。将四年美国学分制改为英国大学的学位制度,对南洋大学影响钜大。
王教授于一九六八年移居澳大利亚,出任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及太平洋研究院院长职。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五年出任香港大学第十一任校长。一九九六年起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兼文学院卓越教授。一九九六年起任陈嘉庚国际学会长。王教授除教学和主持校政为尚兼任许多学会的职务,也曾担任多间外国著名大学的研究员或访问教授。
王教授学贯中西,精通中、英、马来文,一生致力于历史和海外华人史的研究工作。著述颇丰,已出版的中、英、马来文编著有四十多种,发表论文有百多篇,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及教育家。
王惠卿博士出生美国哈佛大学,为新马著名教育家。他是马来亚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也是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的第一位女院长。
王博士于一九一八年出生于新加坡,自小接受良好教育。早年在新加坡美以美女校求学,于一九三四年考获剑桥九号优等文凭。一九三五年进入莱佛士学院求学。一九三八年获文科证书,又于一九三九年取得教育文凭。毕业后,在新从事教书工作。新加坡光复后,获得政府奖学金,到英国昆士大学深造,于一九五四年考获荣誉文学士。学成归国后,先后在新加坡英华学校、师资训练学院以及马来亚大学的教育系服务。一九五七年,她又获得美国富伯莱奖学金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教育,并于一九六二年考取了教育博士学位。是年九月回国即受聘为新加坡马来亚大学教育系高级讲师。一九六三年荣膺为马来亚大学(吉隆坡)新成立的教育系的第一位女教授。一九六五年受聘为教育学院院长。一九六九年六月回新加坡主持教育部研究组的工作。一九七一年出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的第一任女院长。王博士以教育硕学,时常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已出版的专著有五种。
王宓文,字艺初,号惕斋,江苏省泰县人。生于一九零三年。曩年负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获英文系文学士学位。毕业後曾任南京钟南中学校席。南来後,先後任吉隆坡尊孔中学,马六甲培风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校教席,印尼泗水华侨中学校长等职。一九三一年受任霹雳州华校视学官,战後升任马来亚教育部华校总视学官。一九五五年退休後,曾赴英国伦敦博物院研究中华文化。一九五九年友出任柔佛州宽柔独立中学校长,一九六八年辞职,但仍被聘为顾问。在任期间,苦心擘创,校务猛进。又尽力提高华文程度,极著声誉。王校长于一九七二年二月七日因病与世长辞。
他生平素爱作诗文。所著诗文为士林所重。已出版的有“王宓文先生烬余稿”“惕斋文存”等。
王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主持校政数十年,化雨春风,争荣桃李,堪为一代师表。
王秀南,乳名文丙,别号逸民。一九零三年诞生于福建同安。未满七岁,父母均亡,幸自童年起,即主奋发上进,自强不息。由同安小学,私立集美师范而至中央大学,均在艰苦岁月中完成学业。一九三一年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後,即出来办学。曾任国内及东南亚多间大学学校和中学校长逾六十年。历任河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学府教授及福建集美师范,龙溪中学,福建师范学校校长达二十五年。一九四九年南渡後,先任印尼印华高级商业学校首任校长。一九五六年转任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校长,一九五八年改任马来亚巴生光华高级中学校长至一九六五年退休为止。退休後,又应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之聘,出任兼任教职,担任大学文凭班课程讲师。为新加坡培养了五百多名中学教师和校长。
王教授教学之余,勤于著述,著作丰富,退休前著作有“现代教育鸟瞰”“战后中国国民教育”“教育科学教学法综论”等十余种。退休后,更辛勤笔耕,专事著述。著有“星马教育泛论”“南国笔耕”“王氏开宗百世录”“梧江王氏家谱”“王氏先贤献山百零五年”等书。他在八十岁那年出版了“教学著述六十年”回忆录。他是一位谦诚的基督徒。他于二零零零年二月廿日蒙主恩召。安息主怀。享年九十七岁。
王教授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教育英才,桃李满门。是一位教育家,教育学家和学术家。
王佐,又名竹君。一九一八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县,早年毕业于马六甲培风中学初中部,高中毕业于厦门集美中学。后升入中国国立中正大学,获法学学位。大学毕业后,负笈美国,一九五一年考获华盛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四年在美国奥立根大学深造。学成后,投身教育界,在教育界服务长达三十多年。曾任福建省安溪县民校校长、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教员、美国华盛顿大学远东学院研究员、南洋大学政治学系高级讲师、马来亚联合邦教育部中学等学校历史课程委员会委员、马六甲圣方济英文中学校长、马六甲培风中学校长及新加坡育英中学校长等职。早年曾任南洋季刊主编及中兴日报编辑多年。作品多刊载在报刊杂志。一九六六年三月出任南洋大学注册主任至一九七六年退休。退休后,积极参加各项文教及社会工作,现任新加坡海南会馆文教主任及同济医院文书工作。他也担任“锡山文艺”中心文学顾问、武吉知马琼崖联谊会《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顾问及多间社团顾问,目前撰写回忆录。
吴德耀,一九一六年出生于中国海南岛。九岁移居槟城,就读于英华学校及钟灵中学。一九三六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攻读文史,一九四零年获文学士学位。一九四二年获美国弗莱契尔法律与外交学院硕士学位。一九四六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一九六六年获美国翰密尔敦大学赠授荣誉博士殊荣。
吴教授于一九四六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政治系研究员。翌年从事外交工作,先在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後在联合国秘书处任职。曾协助起草“世界人权宣言”。一九五一年应马来亚教育部邀请随老师芳卫廉博士前来马来亚考察马来亚华文教育并草拟及出版了“芳吴报告书”,争取华文教育应有之地位,备受重视,影响深远。
吴教授于一九五四年应聘赴台湾协助开办东海大学并担任政治系教授兼文学院长之职两年後又出任校长,迄一九七一年退休,共担任校长长达十四年之久。一九七二年应新加坡大学之邀请出任政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七五年特任南洋政治行政系教授,研究院院长及代理校长等职。一九八零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教授至一九八一年六十五岁荣休为止。
吴教授从教育工作退休後,复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委员会主席,一九八六至一九八八年又任东亚哲学研究所理事兼所长。又担任联合早报编辑顾问,撰写国际时事专论,又常参加各项国际会议及讲学。他在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七日蒙主恩召。寄世七十八载。
吴教授为一虔诚基督徒,谦虚顺服,他精通中西文化传统,学问渊博,从教育工作退休後,又致力于儒学研究,在阐释儒学,宏扬儒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新加坡的儒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吴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又勤于著作,著作等身。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客座随笔”“东方政治-西方政治”“中国文化的根源”等十多种。英文著作有"Aristotle's and mencius ideas of politics""The Confucian way""Politics and social change in Sinagpore"等三十多种。
吴教授去世不久,他的生前好友与十多个文化团体即组成“吴德耀教授纪念基金”设立文化讲座,每年聘请著名的学者专家前来主讲有关儒学哲学思想,中华文化。东西方政治思想等学术问题。第一次的讲座于一九九五年举行,主讲人是杜维明教授。第二次讲座于一九九六年举行,主讲人是王赓武教授。
吴德耀一生作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他被誉为“海南一代哲人”。应当之无愧。
吴家玮,一九三七年出生于上海市。早年在上海和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四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一九五五年赴美留学,一九五六年获美国乔治城学院理学士学位。一九六六年获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西北大学任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及物理及天文学系主任。一九七九年出任圣地亚哥加里福尼亚大学热斐尔文学院院长并兼任物理学教授。一九八三年出任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成为第一位担任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一九八八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及物理学教授,自一九六四年以来在物理研究方面已发表了一百二十多篇论文。曾获多项奖项。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应聘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的大学名誉教授。
吴校长是第一位担任美国大学校长的华裔。
萧畹湘,字兰轩,一九零二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候村进光乡。幼年因家贫受教育不多。十八岁南来马来亚巴生谋生。后助兄长在新山经营和昌号,学习生意,勤奋自励,工余进修学研陶朱之术。和昌号在其致力策划经营下,业务大展,生意兴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来亚沦陷,和昌号停业。迨和平胜利後,再重振和昌号,不数年,业务蒸蒸日上,弥臻发达。又兼营树胶园及建筑业,业务扩充蜚声于工商界。在新山市中心兴建了和昌金融大厦。
萧畹香对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对柔佛新山宽柔中学贡献更大。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出任宽柔中学董事长,在任期对宽柔的发展和建设作了重大的捐献。一九七五年捐献马币二十万元作为基金,一九八一年又捐建了“萧畹香楼”。
一九八八年与黄复生,曾振强等倡议创办南方学院(Kolej Selatan Southern College),并独自捐献二十四亩半在新山士古来路七里半的联邦大道土地作为院址(共值二千万马币)。南方学院于一九九零年正式开学,一九九四年由萧老先生主持奠基典礼。该院的校名也是由他题写的。为了纪念他对华文教育的贡献及对南方学院的功绩,南方学院的大厅被命名为“畹香厅”而校园也命名为“畹香园”。萧老先生以九十多岁高龄,在南方学院创办时期,还不时前去了解和关心学院的建展情形并参加各种筹款活动。一九九七年又捐出马币十万元作为学院清贫学生的助学金。
萧畹香早年在故乡进光乡占地广阔的山岗上独资兴建了进光中小学,为了改进进光中小学,他还两次访问厦门集美村,以仿校陈嘉庚办理集美村的方式而成立了进光村。在广东省,先后接受过萧老先生资助建校的学校有:百候中学,华侨中学,石云中学,广德中学,大东中学,大埔中学,百候小学,文峰小学,平原小学,松柏小学等二十多间。近年来他又在梅州市嘉应大学扩建了学生宿舍和纪念楼等。一九八一年他兴建了百候大桥,一九九八年又创办了百候医院。
一九九八年萧学法编著而由和昌机构出版的“萧畹香传”,详细记载了萧老先生一生在弘扬华文教育,培育英才和从事公益事业的事迹。萧老先生已于2000年2月病逝,享年98岁。
薛寿生,一九二六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九四九年燕京大学毕业後,负笈瑞士日内瓦大学深造,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五三年又荣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研究员,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六年在菲律宾大学公共行政学院研究院担任访问教授。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二年升为讲座教授。又曾于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担任南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校外考试委员。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五年出任南洋大学校长。後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院长兼政治与行政系主任。一九八一年澳门东亚大学创办时出任第一任校长至一九八六年退休为止。退休时,东亚大学授与“荣誉校长”称号。同年,移居加拿大。一九八八年又应澳门政府邀请再次出任东亚大学校长至一九九一年。现任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校长。
薛校长因在教育与文化上的成就,获法国政府颁授国家荣誉功勋爵士勋章及澳门总督颁授文化勋章。
薛校长,精通中、英、法等语文,曾以多种语文在各专业刊物发表多种论著。已出版的英文著作有:"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Hong Kong","Recent trends in adminstr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Universities"等十种。
严元章,一九零九年出生于广东四会,一九三一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文学士学位,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任四会中学校长,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六年任国光中学教务主任。一九三九年获中山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毕业後,任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兼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及师范学院副教授。一九四八年任南宁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一九四八年九月,接受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九五一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後,在星马从事教育工作计共十五年。在星马期间,曾任槟城韩江中学教务主任,麻坡中化中学副校长,巴督华侨中学校长。一九六零年应南洋大学之聘,出任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出任文学院院长,学生福利委员会主席。此外,他还担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教育顾问多年。一九六二年因维护教总和华文教育而被马来西亚政府禁止入境。一九六五年离开南洋大学转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任教。一九七零年退休。退休後,严博士定居香港,从事著述。一九八八年由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出版了“教育论”。他于一九九三年又出版了“中国教育思想源流”。
严博士于一九九六年逝世。
严博士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为华文教育与民族文化生存发展,作出了贡献。
詹道存,一九三九年出生于新加坡。早年在莱佛士书院求学,中学毕业后,进入马来亚大学攻读,一九六四年考获工程学学士学位。一九六五年赴英国深造,一九六八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在新加坡工艺学院担任讲师,一九六九至一九八三年先后担任新加坡大学讲师,高级讲师及副教授职。一九七八至一九八零年出任工学院机械与生产工程系主任。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院长。一九八一年八月八日南洋理工学院(NTI)正式成立。他被委为第一任校长。一九八三年晋升为教授。一九九一年七月南洋理工学院(NTI)升格成南洋理工大学(NTU),将新加坡教育学院并入,又增设了会计学院,商学院,大众传播学院及将要成立的文学院。南洋理工大学从一九八二年的五百八十二位本科生扩展成一间有一万五千多位本科生和五千八百多位研究生的完整大学。
詹校长于一九七九年获法国政府颁发学术成就奖。一九八六年获新加坡政府颁发行政勋章(PPA(E))。曾获英国四间著名大学及日本创价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一九九七年又获第五届亚细安教育成就奖。
詹校长除主持校政外,还参与其他机构的职务。曾任新加坡工程协会理事、新加坡华裔馆董事、国家科学理事会理事、英联邦大学协会执行理事、新加坡建筑工程发展局主席等。现任新加坡交响乐有限公司主席、新加坡陆路管理局、新加坡应用研究公司、吉宝有限公司委员及新加坡钢铁有限公司主席等职。
詹校长出掌南洋理工大学二十年。在致力提高大学声誉,扩充院系,加强大学教学与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国基,一八九四年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九一五年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是同期的同学。一九一八年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吸收优秀青年入会,以改造社会。他加入了为会员。一九一九年担任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一九一九年十二月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涂开舆先生打上海招聘教员,他前往应聘,一九二零年南来新加坡任道南学校专任教员,并在华侨中学和南洋女中两校兼课,教文史和地理。一九二一年转到印尼任教,担任中爪哇中华学校的校长,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培育华侨后代,获得很大的成绩。一九二六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应毛泽东之邀,在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同年,加入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再度南下印尼。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一年任巴城广仁学校校长,前后共四年。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九年他在巴城八华学校任教并兼任训育主任。为了适应印尼当时华侨教育发展的需要,张国基与同事李春鸣,李善基及陈章基等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创办了巴城中华中学暨附属小学。李春鸣任校长,张国基任副校长,李善基任教务主任,陈章基任总务主任,四人各习其职,合作无间,关系融洽。学生人数达四千多人,成为印尼最负盛名的一间华文学校。
中华中学于一九六六年停办,廿七年来,为印尼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张国基于一九五八年回国定居。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四年先后任北京文史馆副馆长。一九八三年任北京市侨联名誉主席。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九年任全国侨联主席。 一九八九年後任全国侨联名誉主席。他于一九九三年八月逝世,终年九九岁。
张信刚,一九四零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祖父是医生,父母也是医生,父亲是南满医科大学教授,女儿也是医生。一九四八年全家移居台湾。在台湾念小学和中学。一九六二年考获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到美国深造,进入史丹福大学念结构工程系,一九六四年考获工程硕士学位。再进入西北大学攻读流体力学及生物医学工程,一九六九年考获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曾担任西北大学中国国学会会长职。一九六九年考获博士后,在纽约州立大学担任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一边教书,一边在医学院上课。一九七二年曾随美国华裔学者到中国访问。他在美国和加拿大教学二十多年。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零年曾任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是首位华裔出任此职。一九九零年应香港科技大学吴家玮校长的邀请出任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一九九四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和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一九九六年起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至今。一九九七年曾提出《C++I工程》的概念,借助欧美人发明的电脑互联网来丰富与传播中华文化。他也致力推行学分制,为了提高青年学子的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一九九八年创设了《中国文化》一科,规定全校同学必修六个学分的中国文化课程,才有大学毕业资格。二零零零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委任他为文化委员会主席,统筹香港文化政策。
张校长一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作育英才,桃李满门,对弘扬中华文化及香港高等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钟滨,一九四一年出生于广州,后随父母移居台湾,就读于台北建国中学,一九六零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获工程学士学位。一九六二年赴美国深造,进入哈佛大学念应用物理学系,一九六三年获硕士学位,一九六七年继续考取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电机系,并担任系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二十多年。一九九二年转任亚利桑那大学工学院院长。一九九四年七月,自全美八十七位杰出学者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任私立纽约科技大学校长。他是该校一八五四年建校以来首位美籍华裔荣任校长,第九任校长。张校长不仅是深孚众望的杰出教育家。而且还是资深的微波、光波和线路研究的权威。已发表过有关的研究论文一百篇。一九八五年起,成为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学金天线传波研究会会长、世界无线电科学联盟美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美国电视通讯公司常务董事、美国有线电视研究所技术指导委员等。他曾指导过十六名硕士和十四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在人才培养方面贡献良多。张校长自上任以来,由于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纽约科技大学已成功地转型为培养新世纪国际化的创新科技人材的摇篮,也使他成为美国著名高等学府的杰出华裔校长。
郑安仑,一九一零年出生于福建金门。幼年随双亲来星。一九二五年毕业于南洋工商补习学校,後负笈福建集美中学,继後至北京,进入清华大学社会系。一九三六年毕业,后转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肄业,再远赴英国,获勿里斯特大学 (Bristol University) 教育文凭。
一九三七年九月返星,在华侨中学执教。一九三九年回国在国立云南大学社会系任讲师,一九四一年到甘肃兰州担任甘肃科学教育馆教育组组长。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先后在西安国立西北大学,上海大厦大学社会系担任教授。一九四七年底返星省亲,因当时星加坡师资非常缺乏,为中正中学校长庄竹林博士强留在中正中学执教。一九四八年底华中校长薛永忝因故辞职,董事会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委任他为华侨中学第十一任校长至一九六八年五月退休为至。
郑校长在任内,曾担任华校教师总会会长,华校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各民族中学体育理事会理事长,华中,华初董事等职。郑校长一生为文化教育事业洒下汗水,为培养造就社会良好人材,而做出贡献。
郑午楼,一九一三年生于泰国曼谷为泰国华侨富商郑子彬长子。幼时受私塾教育,少年时入培英学校和新民学校念中文和泰文,後入易三仓书院深造,修英文,因天资聪颖,勤勉好学,通晓中、英、泰三国文字,奠定日后事业成功之基础。
中学毕业后开始经商,创办酒厂,以酿制各种啤酒著称。一九三六年起,任报德善堂董事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一九五零年与好友创办京华银行,自任董事长,任内改组属下救护医院为华侨医院。华侨医院楼高二十二层是曼谷现代化的医院,又设立“郑子彬慈善基金会”,并自任主席。逐年颁发全国大、中、小学之奖助学金,对社会福利慈善之捐款,年逾百万铢。曾宠获泰皇陛下御赐白象大绶一等勋章。一九八零年荣获泰国国立诗纳巧辈威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后又荣获蓝甘亨大学经济学博士名誉博士学位。
一九九零年十二月在报德善堂筹备八十周年庆典上创仪倡办“华侨崇圣大学”(简称圣大)并率先捐献一亿铢作为建校基金。其辖下的玛哈乐酒业有限公司也认捐一亿铢。经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捐款源源而来,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止已筹得十亿铢(折合四千万元美金)的捐款。圣大校址设在曼谷东郊挽那第十八公里处,占地一百四十莱(每莱等于二亩半)。也是由报德善堂捐献的(价值三亿二千万铢)一九九二年一月举行隆重奠基典礼,同年五月,泰皇御赐“华侨崇圣大学”泰文命名。一九九二年七月正式开课,这种快捷进展,在全世界的大学创办史上是罕见的。
郑午楼博士担任圣大校董会主席,并拟定建校计划三阶段。圣大前身是报德善堂属下的华侨学院,依法立案升格扩展而成一间综合性大学。目前已开设人文学院,理工学院,法商学院,医科学院及研究院。圣大特别重视华文院系的开设,以培育华文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圣大还设立了一个“中华文化研究院并礼聘饶宗颐为院长。
圣大的创办是有特殊的意义的,因为它是泰国华侨集资创立的大学。在南洋华侨教育史上,早年侨领陈嘉庚毁家兴办了厦门大学,新加坡陈六使创办了南洋大学,香港李家诚又开办了汕头大学,这些义举,都在华侨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而鉴于环境需要,泰国郑午楼博士勇于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创立了华侨崇圣大学.
庄竹林,于一九零零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人。从小即受优良教育,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后,于一九二九年远赴美国深造;一九三三年考获密歇根大学市政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四至三八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政治系教授。一九三九年南来新加坡,应聘出任中正中学校长。任内有一批博学之士加入教师行列,使中正中学学生人数激增,又建总校于加东。在庄校长和董事部的努力经营下,学人人数一度达五千五百多名。庄校长出掌中正中学二十余年,贡献巨大。
一九六零年至六四年,出任南洋大学副校长。任内任劳任怨,贡献良多,成绩斐然。他于一九六四年七月辞去南洋大学职位,息影林下,以渡晚年。一九七一年患上血癌,于一九七三年一月四日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