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莱(Negeri Brunei Darussalam) , 位于加里曼丹岛(旧称婆罗洲)的西北岸,面积5,765平方公里,国土被砂劳越州的林梦分割为东西互不相连的两部分。在地理上,汶莱与新加坡、马来半岛、泰国、越南隔着南中国海相望。在马来语里,Darussalam 是和平之邦的意思。
汶莱是亚洲古老王国之一,大约在第8世纪时建立王朝,十五世纪开始成为强大回教王国。后来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慢慢削弱了苏丹王国的统治势力,而在1888年成为英国的保护邦。1906年开始委任英国人作参政司,对国家的事务提出之咨询,1959年和英国谈商订立新宪法,成为自治邦,英国负责汶莱国之外交,安全与防务。
1984年1月1日汶莱获得全面独立,不久即加入联合国,并成为英联邦和亚细安成员国之一。
汶莱以盛产石油和天然气闻名于世,并靠此两项资源而成为世界富国之一,其国民收入为2.5万汶元(合1.48万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口只有33万700人(1999年统计),其中马来回教徒占绝大多数(67.4%);华人人口为49,300人,占总人口的14.9%,土著与其他种族约17.7%,马来人和华人和睦相处,互相扶持。
汶莱古称渤泥国,在宋元时期,汶莱和中国有着贸易关系,中国商人已有在汶莱歇脚的记录。1972年,傅吾康(Wolfgang Franke)在汶莱发掘得南宋古墓碑,从墓碑镌刻的文字,可知该碑立于1264年。墓主是蒲氏,可能是泉州回教徒。
据传说,明末清初时金门人闽浙总兵黄顺庆流落汶莱,被汶莱苏丹召为驸马。由于乡亲关系,当时即有金门人移居汶莱。此说尚待考证,但1600年代,汶莱的黄金,胡椒及其它香料无疑会吸引大批华商到来定居。
17世纪后期,汶莱地方动荡不安,华人帆船与居民才不得不离境,不过到了18世纪初,华人又卷土重来,建造船只,栽植胡椒,成了汶莱王国当时最主要的岁入源泉。
据汶莱第一次人口调查显示,1911年汶莱的华人有736人。1929年,汶莱发现了富饶的油田,华人移民蜂拥而至。这期间,从砂劳越、新加坡与香港的华人技工来到汶莱,在石油工业中寻找工作,其它华人则从事耕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汶莱加速发展步伐,铺设基础设施,制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更多华人移民的迁入。到了1991年,华人人口已达40,621人,但其中一半是手持1至3年短期工作准证的临时居民。在52%的华人永久居民中,只有23%是公民,剩下的29%尚未取得公民权。
汶莱华人聚居在城市的现象特别明显,他们主要聚居在汶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Bandar Seri Begawan)、马来奕市(Kuala Belait)、诗利亚市(Seria)与都东市(Tutong)。斯里巴加湾市是行政、贸易与商业中心;马来奕市与诗里亚市位于马来奕县,是油田分布地,都东市周围则为农业区。
汶莱华人社区由福建人(主要是金门人)、广府人、客家人、海南人、潮洲人与兴化人等组成,这些方言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福建金门人聚集在首都;客家人、广府人与海南人则分布在马来奕县。
二十世纪初期,汶莱华人或从事农耕,或经营小生意,以维持生计。1960年,随着汶莱基础设施的扩建,引进了许多华籍工程师,技术人员,机器技师,专业人士,销售人员,建筑工人与经理,华人职业范围因此扩大了。90年代,华人在批发业,零售业,饮食与旅馆业占有重要比例(36%),其次是建筑业,占20%。其余华人则从事金融、保险、产业与商业的投资或在这些行业服务。建筑业工人多来自东马与西马,多数是临时工人。华人建筑公司承建斯里巴加湾市一些宏伟的高楼大厦,如苏丹旧皇宫、汶莱博物馆、国会大厦等。此外,华人为响应1980年代政府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的呼吁,也开始向制造业投资。
汶莱在宪制上实行君主立宪制,世袭的苏丹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同时担任总理和国防部长要职。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回教为国教。而以马来、回教、君主为国家立国观念。因此华人并不享有政治地位,也不允许成立政治团体和政党。华人要成为汶莱国公民,须在当地住上20年,并需通过马来文考试,甚是不易。汶莱现有人口近五万人,其中取得汶莱国籍的不到1万人。
汶莱政府允许华人结社活动,目前大约有40个社团,每个社团多则达三、四百人,少则几十人的也有。有的社团人员相互有交情,也有一人参加几个社团的。因汶莱华人人口少的关系没有宗亲会与姓氏社团。现有社团主要分地缘、业缘、学缘、宗教、文学、福利与互助、文化与娱乐及体育等八类。
其中较为活跃的社团有以下19间:
地缘性社团
1.马来奕琼侨公会
2.马来奕福州公会
3.客属公会
4.琼州公会(斯市)
5.广惠肇公会
6.大埔同乡会
7.福建会馆业缘性社团
8.斯市中华商会
9.马诗中华商会
10.马诗华人机器公会
11.汶莱建筑商公会学缘性社团
12.汶莱留台同学会
13.汶中校友会
14.中正校友会宗教团体
15.腾云阁
文学团体
16.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
文化与娱乐会社
17.汶莱群声音乐社
18.斯市广惠互助社体育团体
19.汶莱篮球总会
为教育华人子弟,汶莱华人早在1916年就开始兴办学校。根据汶莱政府公报,汶莱第一所华文学校创办于1916年,即现在斯市中华中学的前身-汶莱市中华学校。1931年1月,马来奕县华人亦倡办了中华学校;至1938年诗里亚华社亦创办了中正学校。汶莱现有华校共8间(5间小学与3间中学),它们并非直接由会馆创办,但会馆每年都有所捐献;很多会馆的理事也兼任学校董事。
汶莱华校,无论规模之大小,地区之远近,除华文之传授外,同时传授国文及英文,以配合政府推行之双语政策。而华人之固有文化风俗,道德伦理之传授,尤为重视。
由于学校传授三种语文,并在教育政策上配合政府之教育政策,故在招生方面并不局限于华裔;许多巫籍、印籍及其他土著学生也报读华校,人数有日增之趋势。
名校之师资除本地教师外,也聘请亚细安成员国之合格专业教师执教,而其中以马来西亚之教师占大多数;其中数间华校更有政府委派之校长,以协助校务及行政管理。
汶莱华校,除个别学校之考试外,也参加政府会考,小学毕业班参加P.C.E.小学会考;中学生则参加B.J.C.E.初级中学会考或G.C.E.中学会考,华校生参加这些会考,都有不俗的表现,较之其它源流学校,并不逊色。而华校在各领域活动方面,表现也可圈可点;如全国学警操演比赛,华校曾多次夺魁;其他如科学、体育、美术等比赛方面,华校生的表现也令人刮目。
汶莱华校皆属私立性质,经费之来源除依靠学生学费外,尚需社会各界每年的慷慨捐献。汶莱华人热心教育,经费一般还尚充裕。数间规模较大之华校,教学设备相当先进,大都设有视听教室、电脑教研室以及颇具规模的图书馆。
中学
1.婆罗乃中华中学(斯市)
2.马来奕中华中学
3.诗里亚中正中学小学
4.都东中华学校
5.九汀中华学校
6.那威中华学校
7.淡布廊培育小学
8.双溪岭中岭小学
汶莱目前没有自己的华文报社,但东马与西马的大报社共有四家在汶莱设立分社或办事处,负责编辑或出版当地版华文报章,它们是:
汶莱因为没有自己的华文报社,书店又罕见摆卖华文文学作品,写作风气因此不盛,写作人少,产量也谈不上多。但近年来,当地华文文坛,在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的推动下,也曾激起微波荡荡。1999年,该会出版《汶华荟萃:汶莱华文作品集》,收录了54名写作者的80多篇作品,体裁有诗、散文、小说、极短篇与戏剧,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此之前,旅居汶莱与当地作家,亦曾出版过个人或合集15余种。(见汶莱华社资料页4 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wenlai.html)。
此外《汶莱美里日报》有不定期副刊《五属文苑》专刊汶莱华文作家作品及介绍性文字。
著作
有关汶莱华族社团文献资料详情,可参阅本馆网页: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wenl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