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所列,仅是部分新华作家。新华优秀作家众多,不仅于此。我们正努力增建中,以使名单更加完整。
排名据汉语拼音:
原名刘桂岚,80年代初期开始创作,曾多次在文艺比赛中获奖。已出版的作品有儿童文学《没尾巴的小公鸡》(合集)、接力小说《婚姻同志》(合著)、小说集《土龙鸟》等。
原名刘双慧,祖籍广东潮安,1956年生于新加坡。父亲为马华前辈诗人刘思。在父兄影响下,小学开始投稿,其他笔名有慕莎等。
1979年获南洋大学化学系学位。现从商。曾以小说《天凉好个秋》获第二届“金狮奖”小说推荐奖。著有小说集《小雨来得正是时候》,作品被收入《新加坡女作家小说选》等书。
原名梁孟娴,祖籍广东新会。1937年出生。怡保育才中学高中、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现为公教中学教师。主要写散文,出版《独上高楼》及《风雨故人来》两本散文集。
原名许福吉,祖籍福建福州,1960年11月生于新加坡。先后考获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新加坡教育学院大学教育专业文凭(特优)和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硕士和博士。中学时代开始在《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学府春秋〉发表作品。曾三次获得台大中文系文艺创作奖;新加坡全国青年文学奖;战备军协论文奖;“金狮奖”诗歌组优胜奖等。已出版散文集《心情叠在青青日记里》(合著)。目前为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其他笔名有许集、许去寻、水鲸鱼等。
生于1965年。毕业于南洋附小、立化中学、华中初级学院。1988年获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赴台湾大学深造。毕业后入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修读教育课程。曾出版诗集《如果不能回头就忘记月光》及散文集《灰狼的事》。1987年获金狮奖诗歌组第一名及优胜奖。1990年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及吴鲁芹散文奖。1991年获金狮奖散文组第一名,并多次获得台湾大学中文系文学奖及新加坡扶轮社文学奖。
一署怡然,原名蔡向荣。祖籍中国广东省潮州澄海县,1947年出生于新加坡。1965年开始写作。著有诗集《昙花》、《贝壳》与《感怀》;散文集《椰花集》;文艺随笔《艺苑漫游》与《上帝与艺术》。曾参与编选由台湾作家柏杨主编之《新加坡共和国华文文学选集》,为该书之编辑委员。现任教于中学,为新加坡作家协会会员及新加坡五月诗社社员。
祖籍江苏南京,1912年出生,1937年南京金陵大学毕业。日军投降后,受南京《大刚报》之聘,到新加坡担任办事处主任,后转入教育界,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至1972年退休。出版单行本的作品有历史剧《虞姬》,中、短篇小说《绿波恨》、《夫妻梦》,长篇小说《野菊花》、《风雨湄公河》、《春浓》等。
原名陈川波,祖籍广东文昌,1941年12月出生。1963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星洲日报》编辑,《建设》月刊主编。现任职于银行界。
60年代初走上文坛,先写诗,后转写评论。已出版的集子有《无名河,哼哀歌》、《事在人为》、《木石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掠过夜空的彗星》。
原名刘可传,祖籍广东潮安。1944年生于新加坡。1961年高中毕业后,受训成为 华文教师,两年前退休。受父亲刘思(马华、新华文坛前辈诗人)影响,13岁开始写诗。创作以诗为主,也写剧本、小说、散文、文艺批评和译文等。短篇小说《薛先生》曾被中国《小说选刊》转载。1987年获“全国微型小说创作比赛”第一名。著有诗集《三弦集》、《琵琶弦上》(与三个弟弟喀秋莎、古琴和刘可喜合著),另有个人小叙事诗专集《三夜》 及《薛先生》。曾任《联合早报》主办文艺创作比赛“金狮奖”诗歌组评审。
笔名朵林, 孟淑卿, 原籍广东潮安,一九三八年出生于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士。曾在中学执教二十年,一九八三年调进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任华文教材编写员。参与社团: 连任新加坡作家协会理事会执行成员达十数届。一向以写散文、游记为主,也写小说和歌词。她亦曾在《新加坡作家》期刊为文介绍新加坡78位怍家创作历程。
陈华淑擅长于游记散文的写作,已出版的著作有:《飘飘夜雪报寒冬》、《追云月》、《冰灯辉映的晚上》、《陈华淑文集》
艺名秦淮,祖籍福建惠安,1938年出生,中正中学毕业。曾任教职,后转入电影界、广播界、歌坛。现从商。主要写诗,也写散文、杂文。作品产量甚丰,出版的有诗集《无花的梦乡》等。
笔名牧羚奴,祖籍福建南安,1943年5月5日生于印尼,现为新加坡公民。毕业于南洋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通晓英文、法文、马来文。曾任法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新闻秘书24年;历任报章文艺版、文学月刊、佛学年刊、文学与艺术丛书编辑及美术学院美学讲师等职、采用多种媒体创作,1968年迄今已出版诗、小说。论文、翻译、书法、纸刻、印集计28部。1973年迄今在国内外举行15次个人艺术作品展览,参与联展无数,为多项舞蹈设计舞台服装面具;荣获多项国际性奖励,并为法兰西艺术研究院驻外院士;也是新加坡文化奖得主。 著作有: 《陈瑞献小说集〉《蜂鸟飞 : 陈瑞献选集〉《陈瑞献选集. 美术卷》《陈瑞献选集. 寓言卷》等。
祖籍福建金门,1938年出生,新加坡公民。1961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考获新加坡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暨系主任,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教育出版社文艺作品编审咨询委员会主席,新加坡人民协会主办短篇小说创作比赛评选委员会主席“金狮奖”以及多项文艺创作比赛评选委员,新加坡文艺协会设立的“新华文学奖”评审等。现任新社会长与新加坡儒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范仲淹研究》、《诗经史料价值研究》等。文艺创作被收入多种文学选集。
又名陈天曰,祖籍福建安溪,1937年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出生,在槟城钟灵中学念书。1961年南大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学华文科主任,后被借调到人民协会《民众报》任高级编辑、人协出版主任、总编辑。任内主办“民众报(华文)短篇小说创作比赛”。1983年初参与筹办“第一届国际华文文艺营”,邀请中国及世界各地著名华文作家如艾青、萧军、萧乾等出席盛会,轰动文坛。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大学期间,曾荣获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作品被收入《新马华文文学大系》、《新加坡华文小说选》(日本文)等。
原名成泰忠,祖籍广东番禺,1951年出生于新加坡。1978年毕业与南洋大学历史系。现任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经理。60年代开始发表诗作,作品散见于各报文艺副刊和文艺杂志。著有诗集《河的独白》、《淡淡的情愫》等。现为新加坡文艺协会理事。
另有笔名邹君、邹汉、振威等等。祖籍中国广东大埔县,1945年生于新加坡。德明政府华文中学中四毕业。已出版的著作有:散文《不屈的英灵》、《乘着遐想的翅膀》、《近海亲船的日子》;诗集《赤道鼓声》、《万象》、;中篇小说《金光道下》、《白云下》;长篇小说《在风雨中》、《恋念德港情》等等。
原名黄永恩,另有笔名咏音。1929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番禺。毕业于中正中学及师资训练学院文凭班。业余考获义安学院中文系文学士学位。从事教育三十年。已出版的著作有《参差集》、《珠联集》、《有偶记》及《本地姜》等。
原名刘宝珍。1943年生于马来西亚霹雳江沙,祖籍广东梅县。高中毕业后赴台,就读于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1966年考获学士学位。翌年赴美深造,考获威斯康辛大学硕士学位,后到圣塔·巴巴拉,加里福尼亚大学执教。 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至退休。参与社团: 新加坡作家协会, 五月诗社.创作体裁: 诗歌,散文。文学活动: 新加坡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得奖记录: 东南亚文学奖(1994);新加坡文化奖 (1996); 万宝龙文学奖 (1997)。
已出版的诗集有《千万遍阳关》、《单人道》、《发上的岁月》、及《太极诗谱》,后者荣获1980年新加坡书籍理事会所颁布的全国华文诗歌奖。 其他的著作有: 《淡莹文集》、《逍遥曲》。
丁冰,原名苏文慕,另署苏夜、蓝之夜,是新加坡五十年代作家。生于中国,原籍广东琼山。幼年南来新加坡,于1948年毕业于华侨中学简师,担任过南洋工商补习学校和克明学校的教师。丁冰在50年代积极地从事文艺创作,除写短篇小说外,也搞文艺理论和书评,多刊于50年代的南方晚报《绿洲》副刊。
出版有《芭野上的春天(短篇小说集)》(1960)、《丁冰小说遗作集》(2000)。其作品被选入下列选集《甘榜之春》(1952)、《新加坡海南作家选辑》(1991)、《华实串串:华中华初文艺纪念集》(寒川主编,1993)。
原名刘宁,祖籍广东潮安,1921年在中国出生,1936年南来,现为新加坡公民。曾任教师、国泰电影机构中文部宣传主任。战前开始以炮灰、司徒森、潘常光、潘志陶、潘朗等笔名在《新国民日报》的文艺副刊《新路》、《新光》、《新园地》,《总汇报》的文艺副刊《星火》、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后,作品产量可观,多数发表在《民报》的文艺副刊《新生代》,《南洋商报》的文艺副刊《新年代》和《小说天地》。已出版的单行本有中篇小说《残梦》、短篇小说集《忧郁的眼睛》、《鳄鱼潭边的恶梦》等。现旅居澳洲墨尔本。
1958年生于中国福建福州,后随母南来新加坡定居。曾任职新加坡《 南洋商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1977年开始创作,以诗、散文为主,兼及小说、小小说等。作品曾获多项诗歌创作比赛首奖,亦多次担任诗创作比赛评审。著有诗集《一抹芙蓉泣断水乡外》,小小说、散文集《伤舌》及合集《现实的践梦》 此外有《心雪》(诗集);《没有时间的雪》(微型小说)。目前从事风水命理民俗行业.
原名杜珠成,另有笔名于文、杜生、于非、多非等。1933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祖籍福建晋江,现为新加坡公民。
1958年麻坡中化中学高中毕业,1962年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任南洋大学中文系助教。现为圣尼各拉女中华文教师、新加坡文艺协会秘书、《新加坡文艺》编委、《南洋教育》、《中教学报》及《新加坡青年》主编。已出版的著作有诗集《马路之歌》、《美丽的国土》;散文集《火》、《花葩山随笔》;游记《行踪》、《行踪二集》、《行踪三集》及文艺理论《文艺随笔》等。
原名郑亚本,闽籍,1936年出生。南洋大学史地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公务员、新加坡广播局导播,现已退休。出版的作品有诗集《五月》、《树胶花开》、《抒情诗集》、《抒情诗二集》;小说集《我爱上了她的衣裳》等。
生于1952年。笔名有南木、养野等等。创作以诗歌为主,间有散文、小品、评论,也曾参与“诗乐”创作与推广活动。
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考获荣誉学位。毕业后曾任记者、文艺副刊主编、《联合早报》助理总编辑及《联合晚报》副总编辑。现任《新明日报》总编辑。
出版著作有《酒涡神话》、《心情如水》、访谈集《风过群山》。诗集《心情如水》获1992年全国书籍理事会所颁发的书籍奖。
祖籍福建晋江,1961年出生。美国奥克拉菏马州州立大学毕业,现任中学教师。主要写散文,作品散见于华文报刊、杂志。现为《新加坡文艺》编委。
另署文涛、贝夫等,原名林国平,祖籍福建金门,1943年3月生于新加坡,做过多种行业,现为家庭教师。从事写作逾二十年,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华文报章、杂志上,多次荣获文艺创作比赛奖项。
现为《赤道风》文学季刊主编,《回响》散文诗半年刊总编辑。已出版的作品有《岩下草》(诗集)、《黑马》(中篇小说集)、《大都会小插曲》(小说集)、《方然诗文集》等。作品被收入一些合集、文学大系等等。
原名罗子葳,祖籍广东,1932年在广州出世。童年南渡避乱,定居星洲,现为新加坡公民。1954年进入新闻界,从事新闻工作36年,1990年退休。
80年代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世纪风》,90年代主编《联合晚报》副刊《文艺》版,现为《新加坡文艺》执行编辑。
出版的著作有小说集《回春曲》、《火把》,诗集《召唤》,报告文学《采访线上》,长篇小说《黑牌坊》,中篇小说《海鸥》。
或署任辛、观止,原名吴之光,新马华文文学史学家。祖籍广东潮安,1921年出生,1938年南渡,定居吉隆坡。1939年当厂工,1940年当店员,1941年任吉隆坡《新国民日报》校对兼随习记者。1945-1946年任吉隆坡《民声报》及《中华晚报》外勤记者。其后移居新加坡。1947-50年在柔佛州、廖内群岛、新加坡各地当小学教师。1951年初起任新加坡《星洲日报》编辑,主持《星洲周刊》杂志编务。1956年中开始,调编《南洋新闻》,并先后兼编《文艺》、《文化》等副刊。
1966至1978年,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兼职讲师,负责“马华新文学”、“中国新文学”、“鲁迅研究”等学科的教学。1978年退休。
已出版的著作有《马华新文学史稿》、《马华新文学简史》、《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新马文学史论集》、《马华文坛往事》、《马华文学史补》、《马华文艺思潮的演变》、《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及杂感随笔《避席集》、《长夜集》、回忆录《文学·报刊·生活》(方修口述)等等。编纂方面则有《马华新文学大系》、《马华文学六十年集》、《马华作家作品选》等多种。
原名欧清池,祖籍福建龙溪,1943年出生。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获荣誉学位。后负笈日本上智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以《方修及其作品研究》为题,现已获博士学位。
20多岁开始写作,早期以诗歌、散文为主,进入80年代,专心写散文与评论文字。已出版的著作有《砂砾集》、《矛盾集》、《樱花飘落时节》、《海外来风》、《文艺絮语集》及《哀思集》。其博士论文《方修及其作品研究》于2001年由春艺图书贸易公司出版。
原名刘可为,祖籍广东潮安,1948年出生。高中毕业,现从商。
念高中时开始写诗,发表《挤羊奶》、《女工》、《唢呐手》、《卖报童》、《卖木桌的马来人》等数十首诗。与兄弟合著作品有《三弦集》、《琵琶弦上》等。
原名洪孟珠,祖籍福建同安,1943年出生。新加坡大学荣誉文学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文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曾任中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现为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副署长。学生时代开始写散文及小说,作品散见于报刊,被收入《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散文集、《新加坡女作家小说选》等书。
原名廖建裕,闽籍,1941年在印尼出生,现为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南洋大学毕业,早期作品以散文、评论与翻译为主,偶尔也写诗。已经出版的有《印尼散记》、《马来新诗选》、《印尼短篇创作选》、《现阶段的印尼文学运动》和《爱情、眼泪、歌声》等。
曾有一个时期停笔。1975年返新后再度动笔。这个时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已出版的诗集有《船民》、《我不是过客》及《春天,飘落在新加坡河面》。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
1965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现为中学教师。中学时代开始写作,已出版的小说集有《撞墙》、《有缘再见》。
怀鹰,原名李承璋,祖籍福建南安,1950年出世,新加坡公民。现为新加坡作家协会及新加坡文艺协会成员。著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近二十种。曾多次在文艺创作比赛中获奖,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出版的文学选集。
祖籍广东惠阳。1925年11月生于广州。1940年来新。1954年开始写作,作品多发表于《新时代》、《大地》等文艺杂志及《华侨日报》的《自由天地》、《星海》,《星洲日报》的《晨星》及《星云》等副刊。50年代因故辍笔。1986年重新执笔,作品散见于《联合早报》的《文艺城》、《茶馆》、《根》等副刊。
1990年,结集部分散文出版单行本《沧桑怀旧录》。1995年出版诗集《黄叶之献》。1993年获新加坡文艺协会“文艺敬礼”的表扬。现为该会永久会员。
原名杨意美,祖籍广东潮安,1953年出生,毕业于新加坡教育学院,现任教师。中学时代开始写作,主要写散文及小说,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当红灯亮起时》、《最后一只蝴蝶》等。作品被收入《新年代散文选》、《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小说集集及散文集、《新加坡女作家小说选》等。其他笔名有一帆、绿妮、萧灵等。
笔名孟毅,祖籍广东省梅县。一九三七年出生于马来西亚。他曾先后获得南洋大学文学士、新加坡大学荣誉文学士和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黄孟文擅长小说创作,已出版的小说集有:《再见惠兰的时候》、《我要活下去》、《昨日的闪见》、《安乐窝》、《学府夏冬》等。他还出版了散文集、杂感集、文学批评与理论,学术论著多种。一九八一年荣获新加坡颁发的文化奖,还荣获泰国颁发的东南亚文学奖。一九九四年初又荣获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机构联合颁发的散文特别奖。
原名刘宝珍,祖籍福建安溪,1949年在新加坡出生。学生时代便以陈君笔名发表作品。已出版散文集《爱的圈圈》,小说集《捡不回的岁月》、《喜哥》。也曾与其他三名女作家合著接力小说《婚姻同志》。作品被收入《新加坡女作家小说选》等书。现为电视编剧,编写的电视剧本不少,包括《医胆仁心》、《曲终魂断》等。
原名英培安。祖籍广东新会,1947年出生于新加坡。毕业于义安学院中文系。 他创办了"草根书室", 目前是全职作家.创作题材有现代诗、杂文、小说、剧本。现为全职作家兼出版人。曾创办《茶座》、《前卫》及《接触》杂志。出版著作有《手术台上》、《无根的弦》;杂文集《安先生的世界》、《敝帚集》、《说长道短集》、《风月集》、《园丁集》、《人在江湖》、《拍案集》、《破帽遮颜集》、《潇洒集》、《翻身碰头集》、《身不由己集》;小说集《寄错的邮件》及《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等。《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得到1988年国家书籍理事会颁发的书籍奖(小说组),并由吴明珠翻译成英文,于1993年出版。 他的长篇小说 《骚动》获得2004年新加坡华文文学奖。 他也在2003年荣获文化奖.
祖籍福建安溪,1964年在新加坡出生。1987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199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硕士。 目前任教于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学与研究重点是现代文学,以及剧场与表演.中学时代开始在《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学府春秋〉发表散文和新诗。1990年开始撰写戏剧评论。1995年,荣获“新加坡青年奖”(文化与艺术)。 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研究专家。已出版散文集《达达啼声归来》、《寻庙》 《如果岛国, 一个离人〉《战前新马的戏剧副刊与戏剧评论 (1924-1941)》《梦树观星》等。
原名李玉琼,祖籍广东四会,1941年出生。曾任《新明日报》及《联合早报》副刊编辑,已退休。作品有《生活底脚印》、《难忘的日子》、《西窗晨语》、《跳不出后巷的女人》、《女记者》、《农情系离人》、《功夫桌》、《另一个旅程》、《鱼塘填土的日子》。
原名李宝强,亦署健吾、亦吾、火凤凰等。原籍广东潮阳县人,出生于马来西亚吡叻州怡保市,现为新加坡公民。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考取新加坡大学第一等荣誉学士和硕士学位,先后担任过中学教师、学院和大学中文系讲师、教育部华文专科视学官等职位。参与文艺团体和社会活动多年,是新加坡作家协会发起人之一。亦为文艺协会永久会员、锡山文艺中心理事及发起人之一。李建的作品,曾经多次在全国性的公开赛中获奖,是新华资深作家之一,作品散见于新马、台港及中国。其著作共有三十多种:
金山沟风云 新加坡:先峰出版社,1997 文海浪花 新加坡:先峰出版社,1994 放下你的鞭子 新加坡:胜友书局,1991 星月争辉 新加坡:成功出版社,1991 山城故事 新加坡:胜有书局,1990 快人快语 新加坡:山景出版社,1989 纵横小论 新加坡:成功出版社,1989 相逢如在梦魂中 新加坡:胜有书局,1989 新加坡文艺发展之路 新加坡:山景出版社,1989 苦难的灵魂 新加坡:大江出版社,1987 绿色年代 新加坡:永康花园联谊会出版股,1987 时事论丛 新加坡:胜有书局,1987 梦醒的日记 新加坡:胜有书局,1986 白领丽人 新加坡:胜有书局,1984 我谈文艺 香港:新力出版社,1982 冷眼看天下 新加坡:亚区企业,1982 慈母心 新加坡:文峰贸易,1980 教育纵横 新加坡:文峰贸易,1980 文史论丛 新加坡:文峰贸易,1978 当祖母年轻的时候 新加坡:利地印刷贸易,1978 闲想集 新加坡:文峰贸易,1977 约会 新加坡:女皇镇书局,1977 生命的行脚 新加坡:大地文化事业,1976 梦影集 新加坡:佳的出版社,1972 中国新文学初步 新加坡:泛太平洋书局,1972 心谭的反响 香港:大中出版社,1971 中国新文学讲话 新加坡:世界书局,1970 断章集 新加坡:香港出版公司,1970 自珍集 新加坡:文峰贸易,197-? 爱的心语 怡保:学源出版社,1965 中国诗人新论 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64
原名郑健柏,祖籍海南文昌。1927年在中国出生。1958年从香港到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公民。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曾任教师,中学代校长。著作甚丰,出版的作品有《燕语》、《长夜》、《高原的牧龄》等。1991年12月24日去世。
原名郭坤福,祖籍福建同安,1947年生于新加坡。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现为《联合早报》副新闻编辑主任。著有书评集《文艺创作的道路》、《切磋集》;散文集《小楼随笔》,并与方修合编《郁达夫佚文集》。诗作收入《新加坡当代华文诗选》、《拨弦,在赤道》(19人诗集)等。
笔名“泥”,祖籍福建南安,1960年出生,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及日文系。曾任《联合早报》记者,著有小说散文集《放风筝的少年》。他的作品《池塘事件》被选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华文小说选》。现为银行高级职员。
祖籍广东新会,1964年出生。1988年以中文系第一名和文学院第一名考获新加坡国立大学普通学位,1989年获荣誉学位。同年获研究奖学金,1992年文学硕士。后获研究奖学金于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文化与语文系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中学时代开始以不同笔名在《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学府春秋》发表作品。已出版的著作有《曾经》(散文集)、《盛满凉凉的歌》(诗集)、《最后的牛车水》(散文集)、《其实我是在和时光恋爱》(诗集)、《眉批情》(小品文)、《自然同窗》(散文集) 《遥远的阅读等〉《担着梯子去旅行》《看选哪一个〉。
曾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包括国家艺术理事会1992年颁发的第一届“青年艺术家奖”(文学)。他同时是一个杰出的新谣歌手和著名的音乐创作者。
原名梁春芳,祖籍福建南安,1950年出生于新加坡。1973年毕业于南洋大学,获得中文系荣誉学位。1977年考获教育专业文凭。曾任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现任职于新加坡课程发展署,为小学华文教材组主任。
自幼酷爱古典诗词,大学时代开始写现代诗,出版的作品有诗集《茶如是说》,1992年与大学中文系同窗寒川与思思连合出版诗集《山山皆秀色〉。曾荣获新加坡书籍发展理事会颁发的诗歌奖。作品被收入多种文学选集。
原名陈川强,祖籍海南文昌,1938年出生。50年代末期开始写作,以诗和散文为主。曾任新加坡文艺协会理事、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教育出版社文艺作品编审咨询委员会秘书、《新加坡文艺》编委。现为锡山文艺中心主席。1994年荣获“第二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佳作奖。著有儿童读物近10册。作品被收入多种文学选集。
笔名海玉,祖籍福建永春,新加坡公民。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考获新加坡大学中文系荣誉学位。曾任职于初级学院,后调至教育部课程发展署,负责编写儒家伦理课文及中学华文辅助教材等。诗歌及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
祖籍福建福州,曾任《联合早报》高级编辑,现从事出版业。著有诗集《怀念小灯笼》、《喊喊哥哥我问你》(儿童读物),编有儿童读物近10种。笔名有牧汉林、汉汉等。
原名林汉精。1949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教育学院高级文凭班毕业。任教数年后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负笈国立台湾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另由新加坡公务员委员会颁发荣誉学位。林高七十年代开始写作,著有散文《不照镜子的人》、《抛砖集》、《猫的命运》、《往山中走去》。
一署木华,原名林启兴,闽籍,1943年出生。毕业于义安学院,澳门东亚大学中文系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联合早报》副刊编辑、中学教师、区域语言中心兼职讲师。著有诗集《葫芦》等。
原名林文锦,另署林景。祖籍福建安溪县。新加坡出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任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专科编写员。现为新加坡作家协会丛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新加坡文艺协会和新加坡锡山文艺中心理事,并编辑《文学》、《微型小说季刊》、《锡山文艺》、《回响》等文学刊物。
林锦从事写作多年,作品以散文、散文诗、小说为主,也写诗歌和评论,近期还研究新马文学。作品散见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中国、台湾的报章杂志。已出版的散文集《园边集》、《鸡蛋花下》,微型小说集《我不要胜利》,学术论著《战前五年新马文学理论研究》,儿童文学《电话风波》(合集)。另编著《苗秀研究专集》。
原名林沛,祖籍福建晋江,1950年生于新加坡,现任职于某金融机构。60年代末开始写作,70年代主编文学刊物《奔流》、《笔端》和综合性杂志《天地》。1987年1988年任交通与新闻部和全国书籍发展理事会主办的全国短篇小说比赛华文组评审;1989年任马来西亚华校董总《中学生》月刊第二届文艺创作比赛评审等。
作品散见各报章杂志外,曾任前新加坡广播电台第三广播网特约撰稿人,撰写影剧评与生活小品;也为《亚洲周刊》(华文)撰写书评。结集出版的作品有诗集《路》、短篇小说《长歌当哭》和《邂后一条黑狗》等。
祖籍广东潮安,1951年出生于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中学时代开始投稿,常用的笔名有履冰、忍辣、姚鱼、征埃等。出版的作品有《阳光普照》(诗歌小说集)、《路迢迢》(散文杂文集)、《中国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响》、《论鲁迅修辞:从技巧到规律》等。
原名邹文学,祖籍广东兴宁,1946年出生。现任《联合早报》记者。主要写文艺评论、剧评;也在戏剧团体担任编剧、导演。著有《有闲集》等。
原名蔡文玄,又名蔡石门,祖籍广东潮安,1905年在中国出生,1927年南来。
50年代至70年代,柳北岸的诗作产量最多,也写了相当多的马来电影剧本。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单行本诗集有《十二城之旅》、《梦土》、《旅心》,长篇叙事诗《无色的虹》等。其中《无色的虹》荣获1978年书籍奖。他也是1988年“东南亚文学奖”得主。曾任“新加坡文艺协会”、“新加坡作家协会”会务顾问。1995年1月逝世,享年90岁。
刘培芳,祖籍广东顺德,1948年出生。曾任《联合早报》文艺副刊《文艺城》主编,现为《联合早报》言论版特稿员。
1971年南洋大学政府与行政系毕业,获荣誉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南洋商报》担任记者。已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我心深处》。1984年以《柬泰边境去来》,获“金狮奖”文艺创作比赛报告文学优胜奖。
原名孙泽宇,祖籍福建厦门,1936年在厦门出生。1948年小学毕业后,移居新加坡。从小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在华侨中学念书的三年间,广泛地涉猎了中国新文学作品,以及一些世界名著,奠下了文学根基。
1954至56年同几位爱好文艺的学友合办“人间出版社”,是《人间半月刊》主编编辑之一。当过银行职员,华文报记者和助编,私人秘书,商行营业主任。1982年与友人创办“新友私人有限公司”,专营纸张进出口业务。
已出版的著作有小说集《MD是这样选出来的》;诗集《忧思曲》等。用过的笔名有碎石、坚石、李洁、洁心、铮英等。
本名刘世朝,原籍中国广东潮安,另有笔名高云、方达等,是30年代末新马文坛的活跃写作人。他生于1917年,1935年南迁新加坡,1937年开始发表诗作。日军南侵前,刘思是当时诗歌团体“吼社”的总务,主编该社的“诗歌专页”。除了创作许多慷慨激昂的战鼓式诗作,刘思也写散文、通讯及诗论。战后,刘思转向旧诗词的创作。
作品集有《刘思诗集》(1981)、《刘思诗词集》(1982)、《诗家刘思(诗词集)》(2000年)。
本名刘碧娟,新加坡出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位。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教育文凭。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研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中文系讲师。阅读与写作是她的一种生活习惯,出版作品集有:
(1)人生是花(散文及小说集) 华中初级学院 1991
(2)真心如我(散文集) 新加坡作家协会 1994
(3)鬼迷心窍(小说) 新雅出版社 1996
(4)解读幸福的地图(散文集) 创意圈工作室 1999
(5)流苏散文选(2000)
(6) 旷日情书 (2003)
骆明,原名叶昆灿,祖籍福建厦门,1935年9月19日出生。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公教中学校长、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秘书长。现从商。50年开始写作,已出版的作品有《游踪》(1-5集)、《初出茅庐》、《微笑》、《生活小曲》等。先后主编过《新加坡青年》、《南洋教育》、《南洋教育文艺丛书》、《中教文艺丛书》、《中教文艺下丛书》等。其他的笔名有司徒文、刘心、刘步、赵明、唐尼等。
原名陈美今,祖籍广东潮安,1928年生于新加坡,曾任教师,现已退休。50岁开始创作,发表过散文、小说、剧本200多篇。得过新加坡文化部、《联合早报》、《新明日报》、《民众报》主办小说、散文、戏剧征文比赛首、次奖。已出版小说集有《鞭》、《指天椒之恋》、《今后我是真的》、《有子成龙》、小说散文集《幕与根》。
原名刘杏琴,祖籍福建南安,1950年出生。70年代开始创作,主要写诗、散文、杂文等。作品被收入《新生代散文选》、《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诗歌集及散文集。与人合著儿童创作集《童诗45》。
祖籍广东台山,1925年在新加坡出生。英国利兹大学文学士,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博士,是新加坡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新加坡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儒学伦理编写组主任。退休后 ,她积极参加义务工作为弱智儿童服务,并参加管理委员会策划学校管理、课程发展及入学测量标准等工作。近年来也参加乐龄活动中心及退休义工组织等为乐龄人士服务。1992年, 荣获全国社会福利理事会颁给"残缺儿童之友" 奖, 1996年又获总统颁赐公共服务奖章。自1990年起, 她应《联合早报》之邀在《言论版》写专栏,评论教育、文化、社会、伦理各种课题, 也经常写小品文, 发表在各文艺刊物, 此外, 常受邀参加社团及学校演讲或座谈会、著作有散文集《石膏与我》、 论文集《别做断了线的风筝》等。 在文学活动方面,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及锡山文艺中心文学顾问多年。
原名赖涌涛。祖籍广东丰顺县。1940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边加兰村。1956年小学毕业,后到新加坡念书。1961年高中毕业于中正中学。1964年入南洋大学念中文系。1980年成为新加坡公民。曾当过割胶工人、杂货店店员、工厂书记、家庭教师,也曾做过生意。中学时期开始写作,短篇小说《可怜的孩子》曾荣获南洋大学学生会主办的文艺创作比赛特优奖;短篇《血树》于1993年荣获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主办的“全国宗乡奖文艺创作比赛”小说组首奖。著作有短篇小说《热爱土地的人》、《暗度陈仓》、中篇有《玉镯的故事》、《蜈蚣岭》、《归去来兮》、长篇《浊流》和《赤道洪流》等。
一署刘可凡,祖籍广东潮安,1960年出生。主要写诗,作品散见于华文报刊、杂志。
原名陈美华,又名陈美和。祖籍广东普宁,1943年出生于新加坡。60年代开始文艺创作。这期间所写杂文和散文都收入《长夜随笔》中。80年代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已出版的有《窈窕淑女》(长篇小说)、《卞大人》(小说集)、《突破》(长篇小说,原名《爱海情变》)、《断情剪》(中篇小说集)、《寂寞天涯路》(散文集)、《中国之旅》(散文集)。
原名辜楚霞,祖籍广东潮安,在中国出生,1958年南来,现为新加坡公民。70年代开始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英桃枝的梦》(小说集)、《婚姻同志》(合著)、《心中画》(小品集)、《捕蝶人》(小说集)、《小象军军》(儿童小说)等。
原名黄友吉,祖籍福建南安,1935年新加坡出生。195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60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担任中学、初级学院华文教师及新加坡课程发展署专科编写员。
已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热爱》、《坚守》、《铜锣声中》、《玫瑰与火》;诗集有《待日》、《星之岛》、《花柏山》等。
祖籍广东梅县,1963年出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
1981年开始写作,已出版的有杂文集《我有话要说》、《我还有话要说》、《有病呻吟集》,小说集《木子小说》,诗集《中国泥人》等。此外,也从事词曲创作,多部电视连续剧如《雾锁南洋》、《咖啡乌》、《阿雪》等主题曲、插曲,就是他的作品。
原名李元本。原籍福建永春,一九四五年新加坡生。一九六九年南洋大学化学系毕业,任职于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南子的著作有诗集《夜的断面》、《苹果定律》、《生物钟》,小说《年岁的齿痕》,小品《南子小品》,杂文《八方风雨》等。
1955年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海南省文昌县。南洋大学文学士。曾获颁新加坡全国书籍理事会书籍奖、金狮奖小说组首奖。已出版的作品有诗集《告诉阳光》、《赤道走索》及报告文集《看》。
原名彭志凤,1956年出生于新加坡。1969年进入华侨中学,1974年毕业,为最后一届高中班。在校时曾担任华中中文学会主席,参与《艺澜》编辑工作。1977年进入南洋大学,成为南大最后一届文学士。1981年获国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1982年受训成为华文老师,执教至今。
彭飞为阿裕尼文艺创作与翻译学会发起人之一,参与多项大规模文学活动,如“面对我们的文学史”。曾担任《同温层》文艺杂志编辑,编选《同温层丛书》。1985年获金狮奖散文(推荐)优异奖。彭飞早年多写短篇小说,后积极推动与创作微型小说,从事文学评论和新华文史研究,也为报刊撰写专栏。
著作:(1)《门外》(短篇小说集)(1982)
(2)《生命在说》(散文集)(1991)
(3)《人间笔记》(小说集)(2000)
编著:(1)《同温层散文选》(1982)
(2)《新加坡微型小说选》(1988)
原名卢桂霞,祖籍海南文昌,1948年出生,新加坡公民。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获荣誉文学士学位,现为中学教师。在中学、大学期间,积极写稿,并曾在多项文艺创作比赛中获奖,著有小说集《飞的岁月》、散文集《在北上列车上》等。
另有笔名秋芙、江采蓉、莫愁等。1949年生于中国广东潮安,现为新加坡公民。经历多年坎坷,艰苦自学,目前亦文亦商。曾任杂志社编辑,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理事。已出版的著作有《星期六的世界》、《中国情》;小说集《初见彩虹》、《蜜月》、《又是雨季》、《伴侣》及随笔《蓉子随笔》、《白碑酒》等。
原名刘秀敏(又名吴秀珍),祖籍广东花县,1940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曾为中学教师、副校长、课本编写员。
自1972年以来,已出版的诗集《绿苔》、《吊住的黄昏》、《似水 是水》;散文、小品集《踢含羞草的日子》、《豆香处处》、《水涟漪》、《长春花》、《春泉》;小说集《井外》、《她来自东》、《我俩的晴空》等。
原名林明洲,祖籍海南文昌,1937年在中国出生,现为新加坡公民。1956年中正中学高中毕业,曾任《民报》记者、编辑,《星洲日报》编辑,现为《联合晚报》编辑主任。
在学生时代开始写作,并积极参与华语戏剧活动,导演的舞台剧有《孔雀胆》、《清明前后》、《螳螂世家》、《生活的旋律》等;也联合导演电影《桥的两岸》。著作甚丰,已出版的有《生活的旋律》(四幕剧)、《真相》(三幕剧)、独幕剧《罪根》、《真正的爱人》;电影剧本《桥的两岸》及《断弦》;长篇小说《追星》等。
原名黄盛发,1941年8月20日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原籍广东潮安。现为新加坡公民。1966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士学位,1970年及1977年先后考获巴黎大学文学硕士与博士学位,专研中国文学。曾在联合国任职五年,从事翻译工作,精通中、英、法文。曾在北京、新加坡、新山讲学。现任国际翻译出版社社长、热带出版社总编辑、《热带文艺》及《海峡诗刊》主编。黄博士诗名远传,著作甚丰,诗风清新自然。
1999年9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诗探索》编辑部在北京共同主办了“适民诗歌创作研讨会”。参于者有十几位学者和30多名来宾和专家。由著名诗歌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主持,谢冕作重点发言,老诗人杜运燮和雁翼讲话,莫文征、张同吾、朱先树、牛鸿恩、刘士杰、陶文鹏、王恩宇、赵稀方、陈旭光等宣读论文或发言。黄博士致答谢辞并宣读《关于诗的思考》。
著有诗集《赞雪中炭》、《青山永不老》、《新绿》、《银河可飞渡》、《适民诗选》、论文《屈原及其离骚》及译诗《索列斯库诗选》。
原名陈磐绪,祖籍广东丰顺,1940年生于新加坡。50年代末期涉足文坛,以写诗为主,间或也写评论、散文、小说。曾任华文报副刊及新闻编辑,后转行当中医。
已出版的诗集有《花草间》、《诗苑短笛》、《花开在掌上》、《诗文合璧》、《弦上寄情》、《三色拼盘》、《笛声向晚》、《又唱黄昏后》、《一串旧事的沧桑》等。
原名彭舒娴,祖籍江苏。1938年出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之后,任演员及表演教师。1975年至香港,人海鸥出版社中文编辑、邵氏电影公司演训班表演教师,并为香港电台普通话节目撰写广播剧。1985年受聘于新加坡广播局,现为新加坡公民。是新加坡电视机构华文戏剧处高级编剧。散文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小说被选入《新加坡女作家小说选》。
祖籍广东惠阳。为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曾任社会工作者、幼稚园校长、杂志助理编辑、中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讲师、教育部华文专科视学。
1976年开始写小说,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绿杨柳风》、《碧螺十里香》、《玉魂扣》及小品《水晶集》。
原名钟文灵,另有笔名司马班、徐幸、唠叨、雷霆、杨子江、姜衍、胡椒、鲁曼等。1930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丰顺。
1947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新马中港台报刊杂志。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沧海桑田》、《金兰姐妹》、《高山、流水、虹》、《田流剧作集》及《田流相声集》等。历任《文学月报》、《文学半年刊》编辑兼督印、《南洋商报》副刊《写作人》编委。曾任职与前文化部暨教育出版社,主编《电视与广播》双周刊、《新屿文丛》、《少年月刊》、《妇女作品专集》、《新马小说选集》和多种文艺丛书与专辑。
现为新加坡作家协会元老之一,曾任总务秘书、财政、出版、副会长等要职,也是亚洲华文作家协会的成员。本地初中及高中课本,都有采用其作品作为教材。
原名梁明广,祖籍海南琼海,1930年在中国出生,战前南来,现为新加坡公民。1950年公教中学高中毕业,后进入南洋大学深造,考获现代语言文学系学位。在报界服务三十多年,1991年退休。文艺创作以诗为主,也时有散文、杂文及小说发表。已出版的单行本的有《填鸭》等。曾任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主办“花踪”文学奖诗歌组评审。
原籍广东从化县。一九四一年生于马来西亚。国立政治大学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南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助理院长,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九年担任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
王润华擅长散文与诗歌创作,文学著作有《患病的太阳》、《高潮》、《内外集》、《橡胶树》、《山水诗》、《王润华自选集》等。曾先后获得创世纪二十周年纪念奖、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中兴文艺奖、东南亚文学奖、新加坡文化奖和亚细安文学奖。在学术领域中,擅长中西比较文学、唐代诗论和诗歌、现代文学等。著有《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从司空图到沈从文》、《鲁迅小说新论》等。此外,还编著《东南亚华文文学》、《亚细安文学选集》、《新华华文文学选集》等书。
原名王丽环,祖籍福建南安,1963年出生于新加坡。高中时代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1986年赴法留学,1992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艺术学校油画系。作品被收入《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散文集、《新加坡女作家小说选》。
1942在新加坡出生。60年代初期在中正与华义中学求学,后负笈台湾。王振春服务报馆20多年,5年与影艺圈为伍,跑娱乐新闻;5年穿街走巷,写寻根报告;十多年朝九暮五,在宝贵编版。
著作:
(1)少年寄简。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
(2)根的系列(一)。新加坡:胜友书局,1988
(3)根的系列(二)。新加坡:胜友书局,新明日报,1990
(4)根的系列(三)。新加坡:胜友书局,1992
(5)石叻老街:根的系列之四。新加坡:胜友书局,1997
(6)梨园话当年:根的系列之五。新加坡:玲子大众传播,2000
(7)听歌三十年(1)
(8)听歌三十年(2)。新加坡:胜友书局,1994
(9)听歌三十年(3)
原名吴耀宗,祖籍福建诏安,1965年出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目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创作比赛次奖,1989年获得“金狮奖”小说组表扬奖。著有诗集《心软》,小说集《人间秀气》。
原名程文恺,福州人,1947年出生。1967年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树和他的感觉》、《草的行色》、《摇篮》(儿童诗集)、《好女孩》(儿童诗集)等。是新加坡“五月诗社”发起人,曾任多届社长。
粤籍,新加坡出生,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任《星州日报》翻译,新加坡广播局新闻编辑。中学时代已开始在《南洋商报》文艺副刊《学府春秋》发表作品,曾多次在文艺创作比赛中获奖。著有小说集《梦》。
原名张森林。祖籍福建晋江,1961年生于新加坡。毕业于南洋初级学院。曾担任《联合晚报》体育记者及建屋发展局职员。现为广告公司高级中文撰稿员兼业务执行员。
出版著作有合集《八人诗论》、散文集《无弦月》、评论集《至性的移情》和诗集《十灭》。
祖籍福建诏安,1925年1月1日出生于马六甲,在马来亚及新加坡受教育,1946年新加坡华侨中学高中毕业。1949年进入新闻界,至1986年退休。曾任《南洋商报》翻译、编辑、编辑主任、副总编辑、社论委员、助理总经理;《南方晚报》文艺副刊《绿洲》主编;《快报》总编辑;《联合早报》社论委员、编采评审顾问等。1955年获法国奖学金,进入巴黎大学深造;1978年获法国政府颁赠“国家功绩勋章”。
出版的著作有杂文集《读报随笔》、《吴绍葆杂文集》;游记《欧游鸿爪》、《花都八月》、《东西欧游踪》;小说集《八年前后》;翻译作品《孤儿苦学记》、《苦儿流浪记》等。其他的笔名有金榜居士、宛郎、一得等。
原名吴启基,祖籍福建东山,1950年出生。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民报》、《南洋商报》记者,现为《联合早报》高级记者。主要写诗、诗评、艺术评论等;也从事世界文学译介工作,译诗被收入《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拔萃》(外国诗卷)。著有《人民生活》影展特辑(诗与摄影)、《四方城内》(诗集)、《作家的书房》(合著)等。
原名谢惠平,祖籍广东揭阳,1957年出生于新加坡 任职品管经理,现任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著有诗集《绑架岁月》,微型小说集《生命里难以承受的重》等。曾荣获第一及第六届“金狮奖”首奖,“亚细安青年文学奖”,全国书籍奖等。
原名廖香灵,祖籍广东顺德,1947年出生于香港,现为新加坡公民。曾任教师,现为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华文教材编写员。著有《第一根烛光》、《信是有缘》等。作品被收入《新加坡女作家小说选》。
原名叶炳煌,祖籍福建同安。1933年在新加坡出生。50年代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诗写在新加坡河》(诗与散文合集)、《闲言集》(杂文集)等。
原名白全成,祖籍福建安溪,1954年生。现任《联合晚报》副新闻编辑主任,兼《文艺》版主编。曾创办“全声文艺学会”,在编《南洋学生》期间,积极推广青少年文艺活动。编著的儿童读物有《家在大芭窑》、《万里寻父》等。
原名郭立嘉,祖籍广东揭阳,1961年出生。80年代活跃于学生文坛,先后于加拿大温莎大学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考获数学及电脑荣誉学位与数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新加坡宇航局,现从事高科技软件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著有散文集《扎根》等。
原名谢水霖,祖籍福建惠安,1949年出生于中国,1956年中随母南来,现为新加坡公民。1968年华侨中学毕业。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法律荣誉学位,现为律师。1965年开始写作,主要为新诗。1972年出版诗集《横鞭集》,也与友人合著另两本文集。
原名佘克泉,祖籍广东澄海。1931年在新加坡出生。曾任职与教育界。1966年至1970年主编《民报》文艺副刊《新生代》。1970年进入《南洋商报》主编《新年代》、《学府春秋》、《星期文艺》、《青年伴侣》、《人文》等副刊。1983年至1991年,任《联合早报》副刊编辑,主编《星期文艺》、《书林》、《星云》等副刊。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为了下一代》、《困城》、《新加坡小景》、《学成归来》;评论集《新华文坛十五年》等。
祖籍广东揭阳,1958年出生。学生时代开始写作,曾多次在“金狮奖”文艺创作比赛中获奖。1993年获新闻与艺术部颁发“青年艺术奖”。1995年受邀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曾任《新明日报》和《联合早报》文艺文艺副刊编辑,现为《联合早报》副刊组高级编辑。著有散文集《六弦琴之歌》(与齐斯合著,1979年)、小说集《最闷族》(1989年)、微型小说集《世说新语》(1994年)等。作品被收入多种文学选集。
原名曾琳琳。现为中学教师。曾数度赴中国学习中医、华文教学法及文艺创作。近年来曾以白芙、伊人等笔名发表过作品。1991年以《母亲》及《但愿人长久》分别获得新加坡金狮奖小说创作佳作奖及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南京青春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金陵明月散文奖。1993年以《深沉的思念》获得全国宗乡奖文学创作比赛散文组优胜奖。著作有《第一个梦》及《夏季里的秋天》。
潮籍,1954年出生。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义务社会工作者、华文教师、音乐教师。已出版的作品有《珍贵的礼物》、《望潮》、《儿童小说》等。1992年9月5日去世,享年38岁。
笔名风入松,祖籍福建同安,1941年在新加坡出生。1963年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1968年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南洋大学中文系讲师、教育出版社“文艺作品编审咨询委员会”主席、“新加坡文艺研究会”会长、《新加坡文艺》季刊主编、《奋斗报》主编。曾荣获新加坡书籍发展理事会书籍奖、台湾“中兴文艺奖”。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单行本著作有:《新加坡早期华文报章副刊研究》(合著)、《新马华文文学论集》、《新马早期作家研究》、《〈南洋商报〉副刊〈狮声〉研究》、《战前新马文学所反映的华工生活》、《战前新马报章文艺副刊论析》、《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论集》、《中国文学批评问题研究论集 》、《中国文学批评论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论析》、《王夫之诗论研究》、《杜甫<<戏为六绝句>>研究》、《战前新马文学本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
原名刘汉恿,祖籍湖北天门,1938年出生于马来亚龙运港,1955年就读于新加坡中正中学,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曾担任《现代文艺》、《热带文艺》、《赤道风》等文艺刊物编辑。创作以诗歌为主。编辑和翻译的作品有《非洲诗选》、《词选》、《十九人合集:拨弦在赤道》。著有诗集《箭的鸣响》、《片帆集》,散文集《枫林来雁》等。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选选集。
原名谭幼今。195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怡保。1973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考获第一等荣誉文学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国家图书馆。1976年,转入《南洋商报》,担任外勤记者及副刊编辑。1981年转入教育界,执起教鞭当教员。
尤今著作丰富,在国内外出版的著作已超过50部,散文集有《社会鳞爪》、《一盒首饰》、《我心中有盏灯》;游记有《沙漠里的小白屋》、《缘》、《南美洲之旅》、《奇异的经验》、《太阳不肯回家去》、《生死线上的掌声》、《人间乐土》;小说集有《模》、《面团与石头》、《沙漠的恶梦》、《燃烧的狮子》、《金色的微笑》;小品文集有《玲珑人生》、《泥人世界》、《象牙塔外》 《缤纷城市 : 随尤今的足迹, 听都市的声音》等。
尤今在1982年及1992年分别以游记《沙漠中的小白屋》和小说集《燃烧的狮子》获得新加坡书业发展理事会颁发的书籍奖。1991年获颁新加坡第一届新华文学奖。
2007年3月,尤金成为首位中国成都的“驻城作家”。尤金在接受“驻城作家”任务后,便分别于冬夏两季,两度在成都逗留五个星期。在逗留期间,她的作家的触觉,把她在成都的所见所闻,一篇篇地写下来,而这些篇章就收集在她的新作《缤纷城事—尤金读成都》一书中
原名许惠娜,祖籍广东潮安。1975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学华文教师。小说《游离份子》荣获1991年“金狮奖”小说推荐组第一奖。已出版的作品有《小岛醒了》、《炮台岛上》、《山风冷冷》、《尤琴小说散文选》、《婚事》、《游离份子》、《我要阳光》、《枫叶红》等。作品被收入《新加坡女子作家小说选》等书。
原名曾渊澄,祖籍福建泉州,1936年出生。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学教师。著有诗集《湖·千里路》等。
原名李庭辉,祖籍广东清远,1931年在马来西亚怡保出生,现为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国立大学文科博士,曾任高级公务员、大学讲师、教授。70年代主编《新马华文文学大系》。已出版的诗集有《三弃诗集》、《菩提叶》等。其他的著作有《鸡肋集》、《郭鼎堂诸子研究概疑》、《心物相融初探》、《罗素粹语》(翻译)、《政治实践的若干理论观察》等。作品被收入多种文学选集。
原名张荣日。祖籍广东番禺县。一九四二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毕业于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与南洋美术专科学院教育系。现任中学美术和华文教师。一九八一年起担任新加坡作家协会理事至今。张挥七十年代开始写作,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再见,老师!》、短篇与微型小说集《45·45会议机密》、《市梦录》、散文集《琐屑集》、《那一豆灯光》等。
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在新加坡出生。曾任人民协会《民众报》编辑,现为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高级记者。主要写小说和散文,已出版的著作有短篇小说集《掠过的风》、《变调》、报告文学《大姑速写》和《客答问》。曾获“星马港短篇小说比赛”第三名(《掠过的风》)、“全国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尘烬》)、“全国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一名(《变调》)、第二届金狮奖“小说组”第一名(《都市阴霾》)、“全国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乌节灯火》)、第三届“金狮奖”小说组第二名(《入世纪》)、第四届“金狮奖”小说组第二名(《镜花》)、第五届“金狮奖”小说组第一名(《失去的福建街》)、第五届“金狮奖”散文组佳作奖(《无调之歌》)、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主办“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佳作奖(《任牧之》)、全国书籍奖(小说集《变调》及报告文学《大姑速写》)等。
原名丘柳川,祖籍福建龙岩,1949年出生,新加坡大学中文系硕士。作品有《塑像》(诗集)、《蓁蓁论文集》、《蓁蓁诗》等。
原名周国灿,另有笔名丘陵、郁因、林中月、周志翔、艾佳等。1934年生于广东澄海,四岁后才到新加坡,现为新加坡公民。曾在端蒙小学、中正中学及南洋大学念书至毕业。担任过中小学教师、教材编写员、教育部视学及教育学院讲师。后任职新加坡课程发展署。
自一九五三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孩子底梦》后,陆续出版的著作有八十余种,如诗集《时光隧道》、《山中岁月》、散文集《只因为那阳光》、小说集《夺魂铃》、游记《江南江北》及评论集《剥蕉记》等等。童诗集《写给孩子们的诗》及诗集《捕萤人》分别在1975年及1980年获得新加坡书业发展理事会所颁发的书籍奖。1990年获得新加坡新闻与艺术部颁发的文化奖(文学)。
一署长缨,原名庄淑昭,祖籍福建金门,1946年在新加坡出生。曾任中学教师,是新加坡著名的版画家,现为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版画讲师。已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老树昏鸦》、《山温水暖》、《早茶时候》、《吹皱春水》、《青橄榄》、《也是怀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