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刊论文(2008年7月 份编制 )
亚洲文化,第32期,2008年6月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廖建裕 | 印尼华人穆斯林:介于印尼性与华族性之间(英文稿) | 32-43 |
柯宗元 | 新加坡土生华人的文化遗产(英文稿) | 44-52 |
黄梅贵 | 华商在亚洲国际生产网络的角色(英文稿) | 53-62 |
李美贤 | “中国兴起”与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新客华人”的认同倾向 | 80-102 |
黄文斌 | 论析吉隆坡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客家人的参与(1859-1920) | 103-126 |
叶钟铃 | 新加坡华文夜学的起源与发展(1904-1941) | 127-163 |
苏庆华、林嘉运 | 马来西亚的中元节大拜拜:以北马大山脚市镇和南马亚罗拉新村举办的两种中元节庆模式为例 | 175-194 |
陈伟玉 | 中国驻婆罗洲领事馆的设立及其职能之探讨(1913-1950) | 195-219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总第187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赵振祥 | 菲华报刊的发展与菲华社区的建构 | 64-70 |
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总第158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庄国土 | 经贸与移民互动: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新发展 | 83-104 |
汕头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总第11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李燕 | 身份建构中的历史叙事--以白先勇、严哥苓两代移民作家的历史叙事为例 | 77-80 |
八桂侨刊,2008年第1期(总第81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沈立新 | 海外华人民俗文化研究 | 16-20 |
庞卫东、李庆年 | 17-20世纪暹罗华人社会的形成 | 21-26 |
贾志月 | 美国华人基督教研究综述 | 27-29 |
李天赐 | 试述多元文化对李光前企业经营的影响 | 30-33 |
章志诚 | 新世纪初欧洲华侨华人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 34-38 |
孟庆梓 | 近30年来中国学界新加坡华侨华人问题综述 | 39-44 |
朱东芹 | 论菲华商联总会政治取向的变迁 | 45-51 |
李洁 | 东南亚华人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及其原因--泰国和印尼的对比分析 | 62-65 |
胡美术 | 二战后泰国华人教育及其影响 | 66-68 |
华文文学,2008年第2期(总第85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刘锐锋 | 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之回顾 | 24-29 |
王烨、王佑江 | 试论北美新移民作家作品的三重叙述声音 | 37-43 |
王列耀、胡素珍 | 马来西亚:华人文学、华裔文学的碰撞与互动 | 44-49 |
邓菡彬 | 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当代海外华文写作--以《红杉林》作家群小说为例 | 97-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