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刊论文(2008年6月18日编制 )
民族学研究所资料汇编,第20期,2007年10月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麦留芳 | 早期马来亚华人会党之田野资料 | 1038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30卷)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刘建林、周聿峨 | 从美国“排华法案”看集团利益在国家利益建构中的作用 | 49-55 |
李永强、马慧明 | 东南亚华人自治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域外影响 | 56-61 |
当代亚太,2008年第1期(总第157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周燕平 | 20世纪5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领袖研究综述 | 143-155 |
南洋资料译丛,2008年第1期(总第169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山岸猛 | 新阶段的侨汇与新移民(上) | 64-69 |
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13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庄国土 |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 69-81 |
吴圣扬 | 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 | 82-89 |
张长虹 | 泰华新文学的历程新探 | 90-95 |
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总第130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庄伟杰 | 倘佯在跨文化语境的边缘书写--澳洲华人代表女作家论 | 157-162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81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廖赤阳、刘宏 | 网络、国家与亚洲地域秩序:华人研究之批判性反思 | 1-11 |
刘海铭著;李爱慧译 | 美国华人餐饮业及其文化认同 | 12-22 |
廖文辉 | 史料、方法、理论--谈马新中文源流“华人研究”主体的建立 | 23-31 |
洪丽芬 | 试析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转移现象 | 32-41 |
赵灿鹏 | “目光向外”:中国现代华侨研究的一个倾向暨“侨乡”称谓的考察 | 42-45 |
巫秋玉 | 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与中国客家侨乡 | 46-57 |
蒋楠 | 从慈善事业看近代华侨精英与侨乡公共事业--以泉州花桥善举公所为例 | 58-63 |
沈燕清 | 巴达维亚甲必丹制度与华侨包税制关系探析:以玛腰陈永元为个案 | 64-73 |
世界民族,2008年第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郑一省 | 东南亚华人的社会文化情况初探 | 30-36 |
庞卫东 | 印尼排华问题再探:对部分华人大企业集团问题的反思 | 37-43 |
陈天社 | 阿拉伯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及其影响 | 44-49 |
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2期(总第17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吴崇伯 | 论印尼华人企业集团的经济转型与新进展 | 66-71 |
李其荣 | 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美国与加拿大的比较 | 72-79 |
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17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马跃、温北炎 | 印尼华人的民族权力与华文教育问题 | 73-77 |
鲜丽霞 | 曼德勒华人的语言生活 | 78-84 |
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3期(总第185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林奋之 |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新特点 | 2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