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刊论文(2008年4月制 作)
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月(总77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刘小新 | 当代马华文学思潮与“承认的政治” | 91-97 |
李嘉郁 | 海外华人的语言生活与华文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 | 98-104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总第147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贺东航 | 华南侨村家族企业与乡村建设:以福建晋江肖下侨村为例 | 132-136 |
王晓云 | 王景弘的祖籍及宗教信仰略考 | 257-261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6期(总第140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齐卫平、周谷英 | 建国初期海外知识分子的爱国情结 | 56-60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总第187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林勇 | 闽籍海外华侨华人网络与福建省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 113-116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总第80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刘宏 | 跨国场域下的企业家精神、国家与社会网络:中国新移民的个案分析 | 1-10 |
周兆呈 | 新空间、新网络、新角色:博客对海外新移民与中国互动的影响 | 11-18 |
廖小健 | 影响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文化与政治因素 | 19-26 |
张继焦 | 马来西亚城市华人移民就业情况研究--基于2005年在马来西亚实地调查的分析 | 27-38 |
蒋海波 | 旅日华商团体的早期历史及其法律地位--以神户三江商业会为例的考察 | 39-50 |
芦敏 | 辽、宋、金时期迁入高丽的中国移民 | 51-57 |
胡仁霞、任明 | 俄罗斯远东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人的作用 | 58-63 |
吴前进 | 跨国主义的移民研究--欧美学者的观点和贡献 | 64-72 |
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总第13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李其荣 | 美国华人社会探索的社会学新视野--评周敏的《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 | 90-97 |
世界民族,2007年第6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杨晋涛、俞云平 | 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个案比较 | 42-49 |
徐丹 | 论加拿大华人移民人口结构的变化 | 75-79 |
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总第109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石维有 | 泰国华裔的资本原始积累 | 66-70 |
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6期(总第171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文峰 | 多样性文化适应:对华裔学生来华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86-89 |
陈卓武 | 海外华商网络在广东“走出去”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 | 90-92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28卷)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闵剑 | 我国海外华人双重国籍的理性思考 | 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