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刊论文
海交史研究,2005年第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陈凯 | 福建兴化美教会与砂捞越“兴化芭”的建立 | 6-12 |
谭志词 | 明清之际福建籍高僧拙公和尚越南之行 | 13-29 |
李德霞 | 浅析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郑氏海商集团之商业关系 | 67-80 |
李秀梅、李玉昆 | 从明清海外交通著作看郑和下西洋与华侨 | 117-124 |
当代亚太,2006年第1期(总第13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庄国土 | 东亚华商网络的发展趋势 | 29-35 |
贾都强 | 转型进程中的印尼华人社会:现状、问题、前景 | 50-57 |
亚太研究论坛,第29期(2005年9月)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陈是呈 | 中国国民党军统在日据时期马来半岛之情报活动:从陈敬文的传记探知 | 251-277 |
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159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陈伟明、侯波 | 20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55-58 |
许梅 | 二战前东南亚华侨与祖籍地的密切联系及其原因分析 | 59-62, 30 |
陈艳云 |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对南洋华侨的调查 | 63-69 |
孔运志 | 论郑和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 | 70-79 |
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125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颜清湟 | 东南亚历史上的客家人 | 54-60 |
龙向阳 | 1500-1800年间的东南亚国家关系与华侨华人:一种世界体系视角的分析 | 74-80 |
潮龙起 | 19世纪马来半岛的社会环境与华人秘密结社 | 81-87 |
东南亚,2005年4期(总第87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冯立军 | 简论东南亚华侨华人对郑和崇敬的伊斯兰教因素 | 45-49 |
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总第4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周刚 | 日本新华人社会语言生活 | 9-22 |
王晓梅 |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万津华人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用 | 117-131 |
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总第129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向军 | 华侨参与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环境制约因素 | 103-106 |
暨南学校,第28卷第1期(总第120期),2006年1月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陈涵平、吴奕锜 | 美华中学中的文化意象初探 | 68-72 |
詹乔 | 解读谭恩美《百种隐秘感官》中的“种族影像” | 73-78 |
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王付兵 | 印尼苏加诺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其影响 | 46-51 |
郑和研究,2005年第4期,(总第60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郑宽涛 | 李至刚与《故马公墓志铭》 | 31-33 |
郑国、夏咏 | 郑和下西洋的医官陈常 | 34-37 |
吴之洪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及相关史实考 | 41-45 |
许亚洲 | 对南京天妃宫及天妃宫碑有关问题的探讨 | 46-47 |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总第94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冯玉文、钱振钢 | 俄侨文学主题初探 | 135-139 |
李景艳、邓微、姜涛 | 澳洲华人文学综述浅谈汤亭亭《女勇士》中的疯狂女性形象 | 140-142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1期,(总第54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熊国华 | 掀开美国华人移民史的一角:评黄运基的《唐人街》 | 8-11 |
周丽芸、宋世明 | 文化的断裂与隐喻:评李健孙小说《支那崽》 | 12-14 |
邵怡 | 异乡的木兰:论《女勇士》主人公性别、族裔双重身份的逐步确立 | 15-18 |
龚莉红 | 文化的冲突,血脉的融合:《灶神之妻》的文化解读 | 19-21 |
姚朝文 | 澳华作家黄玉液小说的文化蕴涵 | 22-26 |
唐院 | 空间时间与心理时间交织的诗意坐标网:庄伟杰《从家园来到家园去》解读 | 27-31 |
张国玲 | “和而不同”的双音合奏:《千山外·水长流》的文化构想 | 42-44 |
周俊伟 | 西方文化霸权下的零余者:对《纽约客》的后殖民解读 | 49-52 |
汪涓 | 用人性的光芒照亮心灵的角落:谈白先勇的“同志”小说 | 53-56 |
陈涵平、吴奕锜 | 美国华文文学的历史纵深与现实特性:对沈宁《美国华文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几点质疑 | 6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