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刊论文(2006年12月 )
南洋资料译丛,2006年第3期(总第16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过放 | 旅日华侨婚姻的变化(中) | 75-81 |
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5期(总第16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温北炎 | 印尼华人应居安思危之我见 | 73-77 |
郑一省 | 水客与近代中国侨乡的金融网络及移民网络:以闽粤侨乡为例 | 78-82 |
蔡苏龙 | 全球化进程中的华人离散社群问题探讨 | 83-87 |
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9期(总第167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蔡晓瑜 | 福建关帝信仰在海外传播原因初探 | 60-63 |
东南亚,2006年第3期(总第90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秦素菡 | 战后新加坡华文文艺的发展及其现状 | 53-57 |
八桂侨刊,2006年第3期(总第75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张健 | 论十九世纪新马华人私会党兴盛的原因 | 35-40 |
张赛群 | 近代华侨国内参政议政权探讨 | 41-47 |
万晓宏 | 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 | 48-50 |
徐炳三 | 马来亚华侨基督徒与祖国的抗日战争 | 51-54 |
王焕芝 |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 | 55-60 |
吴淑云 | 留学生子女的华文教育 | 61-64 |
贺金林 | 民国时期的国立华侨中学 | 69-72 |
郑和研究,2006年第3期(总第6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魏淑霞 | 试论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特质 | 28-31 |
张赛群 | 试论郑和下西洋与明初的经贸活动 | 32-38 |
陈平平 |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中外农业交流的发展 | 39-44 |
苏月秋 | 略评续四库全书本《瀛涯胜览》 | 45-48 |
晁中展 | 郑和赴旧港册封宣慰史事考论 | 49-51 |
陈达生 | 马六甲“官厂”遗址考 | 52-55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总第20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陈浚 | 试论清前期缅甸华侨的骤增 | 47-51 |
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总第26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王爱平 | 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对400余名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 | 86-90 |
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总第15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温翠芳 | “支那”为“齐”考述 | 97-100 |
周倩 |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 110-114 |
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潮龙起 | 空间迁移与地位变迁:十九世纪闽粤天地会与马来半岛华人秘密会党的比较 | 59-65 |
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总第103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黄挺 | 海外潮人对潮汕地区兴办大学的推动与贡献 | 83-88 |
热带学报,第10期,2006年9月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冯玉珊 | 论早期新加坡街道华文俗名的语言与文化特点 | 82-93 |
曾佩玉 | 新加坡华文报章挽词用语初探 | 94-107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总第56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许爱珠 | 中国性、本土性、人类性:论全球化语境下的东南亚华文文学 | 3-6 |
戴冠青 | 离散心境中的文化诉求: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闽南文化情结 | 12-16 |
朱崇科 | 发异声于“新邦”:读冼文光著《柔佛海峡》 | 17-19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总第177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迈克尔·雅各布森 | 论东南亚华人的可商议身份及其国际联系 | 70-78 |
庄国土 | 对晚清在南洋设立领事馆的反思 | 79-86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2006年9月(总第139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杨启平 | 马华文学:论商晚筠的女性书写策略 | 8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