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刊论文(2005年12月1日编制)
华文文学,2005年第4期(总第69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钱超英 | 身份与宿命:作为小说的哲学隐喻:澳华女作家抗凝(林达)作品印象谈片 | 5-9 |
陈绪泉 | 论毕熙燕的小说创作:从《绿卡梦〉到《天生作妾》 | 16-22 |
吴新桐 | 历史、家园、文化与性别的印记:透析印尼华人女作家的文学创作 | 36-39 |
卢桢 | 马华作家林幸谦诗歌创作论 | 40-45 |
谢川成 | 那一方褐红色的古印:论温任平散文《暗香》的主题与语言策略 | 46-54 |
许斗达 | 文学场域的变迁: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马华文学语境中之应用 | 55-63 |
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4期(总156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赵海立 | 从白小保校运动看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参与形态 | 69-74 |
李爱慧 | 透视当代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 75-81 |
尤建设 | 阮氏政权时期华侨华人对越南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 82-85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总 第7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刘登翰 | 追索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关于“过番歌”的研究 | 11-17 |
中外文学,第34卷第4期(总400期) ,2005年9月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单德兴 | 从边缘到交集:探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位置 | 5-14 |
黄秀玲 | 黄与黑:美国华文作家笔下的华人与黑人 | 15-53 |
尹晓煌 | 青出於蓝而别於蓝:美国华语文学之起源、发展、特征与意义 | 55-86 |
冯品佳 | 乡关何处?《桑青与桃红》中的离散想像与跨国移徙 | 87-109 |
王智明 | “美”“华”之间:《千山外水长流》里的文化跨越与间际想像 | 111-120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3期(总第52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林怀宇 | 和平之美:论姚宗伟的散文风格 | 6-14 |
马淑贞 | 叙事话语中的族群关系 | 15-18 |
许燕 | 跨语境传播与身份差异:美华文学在大陆语境被过滤的作家因素分析 | 38-41 |
庄园 | 一部长篇小说和几个评论关键词:评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的《青山不老》 | 42-46 |
传记文学,第87卷第4期(总第521期) ,2005年10月号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马克任 | 世界日报与北美华文报业的现代化 | 36-46 |
八桂侨刊,2005年第4期(总第71期)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庄国土 | 论近20年来东南亚华人资本在厦门的投资 | 4-9 |
张秀明 | 移民与祖籍的关系:美国华裔和印度裔的个案分析 | 13-18 |
李嘉郁 | 近20年华文教育形势浅析 | 19-23 |
林晓东 | 郑和精神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承与发扬 | 24-28 |
赵和曼 | 郑和下西洋对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 | 29-34 |
向大有 | 广西华侨与抗日救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35-40 |
郭梁 | 日本“军政”统治下的东南亚华侨 | 41-46 |
吴行赐 | 广东省侨办开展海外侨情调研的做法与思考 | 47-49 |
蒋廷勇 | 广西侨联施侨心工程的做法与体会 | 50-53 |
余定邦 | 中华文化、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 | 54-58 |
张应龙 | 都市侨乡的海外联系:以广州市荔湾区归侨侨眷港澳眷属群体为例 | 59-63 |
朱慧玲 | 拉丁美洲侨情现状与特点 | 64-68 |
洪丽芬 | 马来西亚华人和语言 | 69-73 |
代帆 | 8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人移民的新变化 | 74-76 |
爝火,第17期,2005年
作者 | 篇名 | 页码 |
连奇 | 方修与文艺杂志《乡土》 | 5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