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期刊论文 (2004年11月编制)

源,2004年第4期(总66期)

作者 篇名 页码
方壮美 新加坡华人婚俗 4-13
巴特尔 访问王赓武教授:[王赓武教授谈华社] 28-31
区如柏 海南会馆及琼州天后宫150周年 40-41
巴特尔 马六甲的唐人街 45-47
李喜梅 燃烧希望的同时不要让自然绝望:浅谈祭祀活动中的燃烧冥纸,纸扎等习俗 48-51
冯焕好 华校生:双语人、双文化精英 52-55
周雁飞 中秋节的月饼还能吃多久? 62-65
何谦训 风雨沧桑话白铁店 89-93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67期)

作者 篇名 页码
高伟浓 浅论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批评 1-9
赵和曼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0-22
梁立基 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贡献 23-34
杨启光 雅加达华人新生代的考察分析:兼论各次文化群体在“印尼华人文化”建构中的整合 35-44
朱卫斌 西奥多、罗斯福对中日移民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读他致国会的两份年度咨文 45-50
黄贤强 清末槟城副领事戴欣然与南洋华人方言社会 51-58
杜裕根 北洋政府的侨资政策及其评价 59-55
宗力 李胜生博士与加拿大华人研究:社会学的视野 66-68

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119期)

作者 篇名 页码
庄国土 二战以来柬埔寨华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7
程希 1954年前后中国解决与印尼“双重国籍”问题的外交形势 8-15
范金民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发现美洲了吗? 66-74

南洋资料译丛,2004年第3期(总第155期)

作者 篇名 页码
陈燕南 关于华侨社会的结构 70-80

热带学报,第8期(2004年10月)

作者 篇名 页码
甄供 追求历史感:论华教运动与马华文学 21-23
吴岸 马华现实主义文学回顾与展望 24-28
丁云 一个“生存”的命题:马华小说的现状与未来 29-33
李选楼 提升文明的笔触:体现在李过小说中的反殖民地精神 53-60
朱文斌 方修文学史研究述评 78-81
李志 关于早期新马华文小说代表性作家的思考 82-86

华美族研究集刊,No.8, 2004年8月号

作者 篇名 页码
Judy S. Lu New Perspective on the Leg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1-27
Jane H. Hu Political campaigns and Organzations 28-35
柳钟城 一个图书馆员的自述 36-56
郭存孝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胡适伉俪关爱罗尔纲夫妇 57-64
郭存孝 新发现的胡适致戈公振的一封亲笔信 65-69
郭存孝 抹去档案尘:看田伯烈与胡适的情谊 70-86
Cynthia Y. Ning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and College - Leve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 the US 87-127
Diane Simmons Integrating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in Maxine Hong Kingston's Tripmaster Monkey 128-147
Yu Hui Li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 Philadelphia PA-NJ PMSA 148-161

华美族研究集刊,No.7, 2004年7月

作者 篇名 页码
王念祖原著、郑达翻译 华裔经济学家对美国的贡献:我所了解的五位大师 1-16
陈润成 邓嗣禹与战后美国汉学的发展 39-85
郑达 文化阐释和华裔对美国的贡献 86-98
陈昌福 华人与美国社会 115-133
谢必震 试论闽人移居美国的原因及其影响 134-146
Claine Wang-Lee Writing Fiction, Non-fiction , and Translating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 Bilingual Challenge 147-164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5期(总112期)

作者 篇名 页码
徐义雄、陈乔之 试论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作用 18-23

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总第191期)

作者 篇名 页码
陈昌贵、粟莉 1978-2003中国留学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115-119

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总第225期)

作者 篇名 页码
王铭 美国的中国移民发展特点研究 123-128

世界民族,2004年第5期

作者 篇名 页码
郭玉聪 日本华侨、华人的数量变化及其原因 45-52